刘壮看着赵三娘那一副“放着我来,我什么都能干”的表情,忍不住笑笑:“所以我打算找个挣钱的法子,攒点钱,看能不能到时候找人租一头的水牛。到时候你就负责架着水牛。”
一头水牛的市价在十两银子以上,比一头野猪还要贵。水牛大概是每个地里耕田的农人,做梦都想要拥有的东西。
租一头远比买一头要划算。镇上的员外家就养了不少水牛,有一部分便是专门用来出租给农人的。
“钱我们有,不用你干活。”赵三娘指了指枕头底下的何氏分给她保管的一两八钱银子,用来租一头牛是绰绰有余了。刘壮只需要负责养好身体就行。
“我当然知道你能挣钱,你见哪家的爷们是让媳妇养的。”刘壮哽住。
赵三娘本还想说些什么,又把话咽了回去。她常常事事都觉得不好意思,她的夫郎自然也会有他的想法。她自然是应该尊重的。
于是赵三娘放下碗,正正脸色:“那你打算怎么挣钱?”
“这个就不劳夫人操心了。夫人只需要好好在这躺着休息,等赶集那天便知道了。”刘壮学着那些文弱书生、酸秀才的词语,对着赵三娘说道。
赵三娘被他一句两句的夫人整得面红耳赤,又闲不住地跑到厨房洗碗去了。
刘壮见她走了,便从怀里拿出一叠用碳灰画的简陋图纸。每一张草纸上画的内容都不相同,有的是笼子,有的是簸箕,有的则是斗笠或者篮筐。
第17章 竹篮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刘壮把自己关在了厨房后面的杂物间里。那里面堆满了家里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还有一些蜘蛛网和虫子。
经过一番简单收拾后,刘壮带着几把大小不一的刀还有剪刀走了进去。每天除了刘旺背着一捆竹子进进出出外,连饭和水都是送到门口,谁也不知道刘壮这两天到底在干什么。
何氏是最好奇的,可当她问起时,刘旺却只会笑着说,过两天就知道了。何氏便红着眼骂他一点也不知道心疼儿子。刘旺急了,一边要帮儿子的忙,一边又要哄妻子,过了两天苦哈哈的日子。
终于两天过完,刘壮主动打开了杂物间的大门,拄着拐杖走了出来。他看起来两天两夜没睡过觉一样,眼睛发红,眼下都是青黑,却笑着让三娘她们进来看。
阳光从杂物间的木窗格里透了进来,照在墙边摆放的两个竹篮子上。
这两个竹篮一大一小,分别做了两个提手。小的那个做的精美些,纹路也漂亮,更重要的是非常轻巧,就连小甜这样才四岁的孩子都能轻松提起来。
何氏看儿子累成这个样子,心疼地拉过他:“不就是做两个竹篮子吗?村头刘洋就会做,你要是想要,咱找他买两个就是了,何苦你废力气又废眼睛,累坏了可怎么好?”
说着便让赵三娘赶紧把刘壮带回去睡觉,别把人累垮了。
刘壮却让刘文去厨房取了一瓢水来,由他亲手浇在了大小竹篮里头。
一瓢水没过竹篮的底部往上涌。刘壮又让何氏亲自提起其中一个篮子:“娘,您走两步试试。”
何氏一头雾水地提着篮子走起来。
赵三娘眼前一亮。刘文也惊讶地喊了出来:“娘!哥编的竹篮怎么不漏水?”
“哎,还真是奇了怪了。”何氏抬起竹篮凑到眼前,又伸手往竹篮底下一摸。入手是竹子的清凉感,却完全没有漏水湿手的痕迹。
刘壮凑到赵三娘跟前,见她好奇地盯着另一个小竹篮,不无得意道:“怎么样?”
赵三娘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可是涂了什么特殊的材料?”
刘壮摇头笑笑:“就算有防水的材料,哪里是咱们买得起的。你们说这竹篮拿到集市上去卖,能卖多少钱?”
刘旺早就把这个问题想好了:“按照刘洋他们家的定价,一个这么大的竹篮材料加人工费怎么也得二十文钱一个。咱壮哥儿做的这个能防水,我看…我看能卖二十二文。”
何氏立马就把丈夫的话否决了:“我儿辛辛苦苦没睡觉做了这么久,这么中看又不漏水,我看能卖三十文。”
“四十!”刘文大胆出价。
“五十!”刘小甜听不懂大家在说什么,跟着往上加。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三娘,仿佛在等她定一个最终的价钱。三娘对那个小一点的竹篮子爱不释手,正一寸一寸地摸着细看,见大家都看向她,她先看了眼刘壮,慢吞吞地说:“要不就取爹和娘折中的价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