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听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听小说网 > 风流大宋 > 第117章 押题

第117章 押题

笔落纸,一边写下了若干的题目,一边在说:“为师惭愧,应试多次方得取中,却也从中积下了不少心得。虽从朝廷而言,以试取才须凭真材实干,但是落在我们自己的身上,能否中榜才是头等要事。若有捷径,当不须放过。这些题目,都是为师揣摩今日之政堂关注之重点,你这几日就把它们写出来,再交予我帮你改改。”

秦观现在所做的事,也是千年之后,判断名师的重要标准之一:为学生押题。

秦刚抬眼看去,只看得几行题目,便已在心里翻起了惊讶,因为这里约有大半,都是从熙丰变法与元佑更化之间的新旧法对比中而拟出。

在把手里的东西交给秦刚时,秦观也看出了他的疑惑,再次叹了一口气道:“这党争之害,已经不止只在于朝堂了,像你等士子也习惯于先看事情的党派,之后才去判断这件事本身值不值得去讨论,这是我们读书学习应该后的正确态度吗?”

秦刚此时才羞愧地说:“是学生想得太浅薄了。”

随着临考时间的接近,秦刚宅中几人分成了两拨:

一拨是随着他一同复习强化的秦湛——即使他对此次省试并无信心,但也得考过之后再说啊。

另一拨则是每天赶来报到的李禠与胡衍,尤其是李禠,尽管秦刚跟他讲,不会给他支付什么报酬,但他依旧还是热情高涨地与胡衍一起,忙碌于银霜炭与天醇酒的生意之中。

元佑九年,二月。

礼部还是有大量的旧党人员,他们根据去年关于科举的诏令,提出要求“立《御试三题条》,并约束”,其实这是他们对于皇帝心意的一种试探。没想到很快就获得了朝廷同意后,许多人开始在窃喜眼下大政方向的基本稳定。

谁知,仅仅只过了几天的丁未日,朝廷突然发布一系列的任免诏令:

资政殿学士、通奉大夫、守户部尚书李清臣,特授左正议大夫、守中书侍郎;

端明殿学士、右正议大夫、守兵部尚书邓温伯,特授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

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蔡京,特授左通议大夫、守户部尚书;

左朝散郎、权国子司业赵挺之,特授左朝请大夫、权太常少卿;

提拔的这几名新党骨干,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以不同的形式向皇帝提出了“绍圣绍述”的建议,也就是希望当今的皇上要以继承宋神宗成法为施政方向。

随后,新任中书侍郎李清臣被钦命为本次春闱主考官,并与其他一众考官立即锁院。

与此同时再宣布的一条诏令,差点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令次御试举人,依旧试策。”

一句话,翻来覆去变化多次的科举大策,再次被完全推翻。

当然,与其它绝大多数考生的慌乱相比,秦刚则显得更加淡定自若。

毕竟经过秦观的指点与分析,他也非常清楚,无论是诗赋、经义还是策论,不过只是考核的手法侧重变化而已。省试不比解试,没有人为地泄题,也暂时找不到可以借力的地方,一切全靠自己的沉着冷静面对。

再说了,最新公布的这条诏令里,既然是明确指出御试——也就是殿试的方法,将改成了试策。那么言下之意,省试的形式基本不会变。

带着这样的准确判断,秦刚终于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科举考试——省试。

只有也只需要能够通过这次考试,他才能成为大宋官僚阶层中的正式一员:进士。

果然,省试流程与内容均与往年无异:

第一场试本经义两道,《论语》或《孟子》义一道;

第二场试律赋一首、律诗一首;

第三场试论一首;

第四场问子、史、时务策三道。

以四场通否而定去留高下。

考试的内容与流程与在军里的解试相似,但最大的区别就是京城的考场更加正规,四场考试集中在三天之内进行,而所有的考生在这三天之内都吃住在考场之内,不得外出、更无法回家。

所以考场的条件以及监考的肃穆气氛,都是军州里所不能相比的。

在排队等候进入考场的过程中,秦刚也是看见了不少的熟面孔。

而省试的入场搜检显然要比解试严格多了,当然也没有后世传说的那么严格的离谱。至少关于还要脱裤子检查后门以防夹带的事,秦刚是没有遇到过。

或许,在大宋一朝,科举考试的作弊,还没有发展到需要如此严格对待的程度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