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听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听小说网 > 风流大宋 > 第229章 宝岛渐成

第229章 宝岛渐成

通过了一批后,便用哨音叫停他们,更换了红绿旗的方向,再示意此时东西方向人车马尽快通过。

虽然并没有人向大家解释这红绿旗的含义,但是每个人都迅速明白了这样的有序行走要比之前的那种混乱拥挤要快速并高效得多,路口也很快就恢复了通畅。

此时有点恍然大悟的宫十二,立即叫过之前在路口而对道路拥堵束手无策的一名乡兵,叫他上前去替换下秦刚的护卫,然后就用这个法子,继续维护这里的交通。

“城市人口增加之后,管理一定要跟上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秦刚走在前面,对身边的众人说道。

“时城中拥堵,帝曰:‘易也,道路中分皆左行!路口交替通过。’此后数十年间,人口增加十数倍,道路虽未拓却不复堵也!——摘自《大时代·交通篇》”

这是一百年后流传甚广的《大时代》上面的一段话,这本书上记载了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诸多法律制度、创造发明甚至是尖端科技的诞生之源,书中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披露了许多未解之谜以及更神奇的传说故事,当时的许多人相信,书中所提到的“帝”,便是当时的华夏帝国的开朝元首秦刚,而该书的作者署名宫心,非常神秘。

有人说宫心便是当时的总理衙门总理,大贤宫十二,只是一直得不到其亲口承认而已。

回到此时,经过了秦城市中心,秦刚便在一路之上,看到了秦观来到流求执政之后所出现的那些充满睿智与仁义的闪光点。

因为秦城的城衙机构都会集中在东城,就在前往大这条大道上,每隔两个路口,便会立有一块告示牌,凡是城衙发布的公告、政令都会张贴于此处。关键点在于:

秦观虽然是这流求岛上最有学识之人,却一再嘱咐宫十二他们,要把政令与布告的内容写得极其通俗、简洁,要让普通的老百姓一听就懂。

而且还规定,所有布告贴出去的前三天,一定要安排有人站在旁边,遇到不识字的百姓,就要念给他们听,“布告天下,咸使闻之,则小人虽有诋欺之言,不能以疑众矣!”

李峰与宫十二是按照他们印象中的州衙标准,在此处修建了众多的房舍,不过秦观来了后,觉得目前用不着的房屋可以暂时封存甚至出租出去,节省下来了大量的管理费用。

根据当下秦城的人口结构与实际情况,秦刚只设立了最基本的户房、刑房与工房等少量机构,从陆续来到流求的一些士子、学生中招募优选了十几人负责便足矣。

而有一部分相对较为宽敞明亮的房舍,把则它们设成了城里的学堂,接收百姓中的孩子以极其优惠的学费吸引他们前来读书。

而城衙中最气派的正厅,原先是用于审案升堂的地方,被其命名为“众议堂”,当中排了半圈交椅,下首才是他们官员自己的位置。在这里每月两次邀请乡民中的长者、士人,坐在那半圈交椅之上,与他们共同议事、商定秦城的发展大计;

而在它的偏厅原先计划是作州官老爷书房的地方,则命名为“定策堂”,平时秦观便拉着宫十二、顾大生他们几人在这里商谈协调流求的相关事宜;

另几处不大的地方,则是城衙各房的办公场所,基本上一个院落就足够了。

而偶尔遇到了要进行百姓诉讼案件的审理,秦观就索性把审案的地方放在了官衙进门处的院子里,这里空间很大,秦城的百姓愿意旁听的,便可以极其方便地走进来站在一边旁听。

由于流求最初的这段时间里讼案极少,秦观便组织城衙里的吏员们,一旦遇上公务不忙的时候,都要下到乡间田头,给垦民普及讲解《宋刑统》。

秦刚一边走着,一边听着宫十二等人的介绍,言语中满满的都是对秦观来了流求后的管理治理水平的钦佩之意。

不过,秦观却是深有感慨地说道:“流求现在民众结构简单,社会关系单一,诸多事情的确可用最简易的手法推行,只是此后,还是得要有大量有识之士的参与啊!比如近期,港口关税的管理就非常地吃力。”

秦刚点头道:“人才永远是发展之重,长远考虑应该是老师已经开始着手的学堂培养与教育,而眼前急需的便是有计划地向流求岛引进像老师这样的成熟人才。”

“你是说我的那些同门师兄弟们?”秦观听出了他的话意。

“老师起先不也是并不认同流求之地么?”秦刚微笑着说,“如今南部还有汉城、唐城两地,开垦荒地已逾百万亩,秦城港的港口中转贸易总量也已接近明州港的规模。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