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的上房里,李纲胸中的疑窦渐浓。¨3¢8+k+a·n+s\h·u′.*n!e\t-
这次两浙路水灾,主要集中在苏湖秀三州,这苏州城虽然多建了三十六座水闸,水利措施相对完备,但在这样的天灾面前,根本就不至于能够完全平复一地的水患。而最大的可能就是如这次来的水利官吏所言:这些水闸根本就不是为了缓解水情,而只是单纯地把洪水拒在了苏州城外,实际上却是让周县的水情雪上加霜。
其实朱勔以及苏州应奉局的恶名、恶行。他之前就因生活在临近的无锡,早有所闻。只是那时他不过是个报纸主编,最多在《江南时报》上发文抨击,实在是做不了太多。
而这次从杭州过来,见过了湖州那里的忙碌,还见到了过来一路上的惨状,与苏州这里的一片祥和之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其实,天灾难以避免,但是只需要像湖州那里,官府能够做些力所能及的举措,提供些基本赈灾资源,能救下来的百姓还是极其可观的。只等洪水退去,生命力顽强的百姓自然便就回去自救,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现实惯例。
但苏州这里,竟然通过在城外设卡,阻拦驱赶原本想去城里讨点存活希望的灾民。最终实现了城内的祥和之景,但却断送了大批原本能够活得下去的那些百姓希望,这显然要比不做任何赈灾举动的恶行更恶上百倍!
此时门外有点吵闹,像是李纲的手下对驿站的食物不太满意,正好听到驿站门外叫卖蟹酿橙和糕团拼盘的人,便叫进来后买下了他整挑的东西,所有的兵士都过来品尝这种姑苏美食。
李纲走出来看看,手下人便让那小贩赶紧专门送一碗过来。
小贩端到东西走到李纲身边,却小心地低声道:“苏州城三天前就戒严了,应奉局的局卒挨家挨户训话,要求正常开市……”
原来这名小贩就是流求特勤房的蒋锐,在完成了京东东路那边的任务后,他又来了苏州。这次事先知道李纲过来的时间,专门守在了驿站这里候着。
蒋锐向李纲确认了他提前了解到的城内情况,这朱勔与知州赵霖相互勾结,刻意打造出了苏州城水患平复、一片太平的假象。不仅完全把控住了城内主要的街道与店里的情况,而且还特意安排了苏州城东的一处“模范村庄”届时可以带李纲他们去参观。
“苏州的灾民就全被赶走了?”李纲问道。
“大部分都拦住了,还有些灾民走的小道,或者趁夜摸过来的,这些人现在都被安置在城西的一处古寺看管起来,不过据说那里条件极差,也不提供食物,根本无人在意那些灾民的死活。”
蒋锐还告诉李纲,应奉局在苏州召集了自卫队近两千人,加上赵霖掌控的衙役、丁壮,已经把苏州把控得严严实实,李纲要想在这里调查什么,一是根本就没法自由行动,二是也找不到任何敢讲真话的人。
李纲低头考虑了一下,再抬眼对蒋锐大声说道:“你这东西做得不错,我且向你再订上两挑子,明后天到点就都给我们送来。”
众位禁军都听着满心欢心,都赞李议幕着实关心属下。
李纲回头进了房间,没等他把门关上,后面却紧跟着闪进来一名禁军士兵。+d\u,a¢n`q.i-n-g\s·i_.~o?r!g·此人他倒是稍有点印象,平时不太开口,行动做事也都很积极。只是此时站进了房内后,倒也显现出了一丝不同常人的气质与神态。
他先是随手关上门,才抱拳道:“两浙路按举刑狱司检法官陈淬,见过李议幕。”
“啊!陈检法,陈,陈君锐?!”李纲连着吃了两惊。第一惊自然是陈淬眼下的身份,第二惊却是陈淬先前的身份,君锐便就是他的表字。
这陈淬当年在延安府时毅然决定弃笔从戎,专门投奔了吕惠卿。那时李纲已离开延安府跟随了秦刚。只是陈淬在鄜延路参军之后,由于勇猛过人,再加上个人识文多谋,屡立战功,名声远扬,一直做到了鄜延路兵马都监一职。李纲听过他的名号,但是一直未得以当面相识,所以这次他混在随行禁军之中,也未被识出。
吕惠卿在离开西北之后,多番给陈淬去信劝解:说他毕竟先前也是读书士人出身,又考取过贡士,就此完全投身武将实在可惜,希望他能够借着眼下的功绩,申请转为文官,他可以对其进行举荐。
于是,在吕惠卿的帮助运作之下,陈淬终于能够通过转职考试,从正六品的四方馆使武职转为了从七品的承议郎,虽然官阶下降,但毕竟是更有前途的文官序列。
陈淬转为文官之后,先去了河北路,在吕惠卿提举杭州洞宵宫时,正好也转到了两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