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有关花木兰的。先欣赏南北朝时期流传至今的【木兰词】,词中所写与汉代野史所写的相似。
【木兰诗/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见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雌雄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武珊珊读完【木兰诗/木兰辞】自己也陷入回忆中,网友又炸了:“卧槽!这是让我重温一通遍木兰词,只记得几句。”
“我也一样,当初背诵木兰诗的恐惧,到现在还能背几句。”
??……o>_<o,⊙▽⊙
“哈哈,我全部能背下,你们不行。”
“楼上的,该不是还读书吧。刚好背出来放回家,是吧!”
“经验一,別在学姐学长卖弄,经验二等着看学弟学妹入坑。”
“变态啊,自己经历过,也想让学弟学妹们品尝一下背诵诗词的苦恼。”
“喂!喂!盘点花木兰事迹,別扯远了!”某位想知道答案的网友不耐烦了。
“花木兰到底真存在还是传说?”
“別扯,穆桂英是评书小说戏剧中的虚构人物,花木兰可不一样,有四个地方都有花木兰墓,主要是南北朝,隋朝,也有提及汉代西汉文帝时期,所以才有争议。”
“有没有一种可能,历史出现两个花木兰分属不同时代。”有网友提出这样的问题。
很快给出答:“花木兰记载大体相同,不同的是结局,北魏是因为花木兰替父从军回来,因美貌被皇帝看上,她拒绝后自尽了,皇帝后悔为其立墓,以皇妃之礼下葬。”
“隋唐时代的与木兰诗所讲的结局一样,回乡安度余生。”
(以上来自百度搜索,两种说法)【作者采用两种说法中部分内容来写】正文:
“花木兰,在不同的书籍中记载。历史上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花木兰412年一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花木兰最早出现南北朝一首叙事诗巜木兰辞》中,南北朝北魏,收录于【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压【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纪隋唐文人润色,明代文学家徐渭【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西方专家在蒙古某个地区发现两具1800年前的骸骨证明花木兰是真实存在,要知道花木兰的故事离现代社会1600多年。并且流传到西方,华夏历史英雄无数,为什么西方还将其拍成电影和动画片,原因符合西方女权思想,而不是了解华夏文明和文化。
花木兰历史背景是北魏与柔然国柔然游牧族经常有冲突,柔然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丁上前线,木兰父亲年岁已高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又无兄长,弟弟年幼木兰才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启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即要上阵杀敌又要隐藏女儿身,比其他军人更艰难,从普通一卒凭战功成将军,花木兰作战的地区好与【木兰诗】中提及的燕然山,黑山对上。【木兰诗】进入中学课本,为千千万万人传颂,并且戏剧化,舞台化,甚至拍成电影和动漫,她的精神激励无数个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勇气,可歌可泣。花木兰还存在姓氏之争,出生地之争,有人讲木兰姓魏,姓朱,姓韩,明代徐渴在戏剧(四声猿)中说她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也有一说姓朱文禄是一名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花袁氏。这是比较普遍接受的说法,明清小说,戏剧变动较大花木兰人物形象外来外丰满却让我们离真实的花木兰渐行渐远。焦竑在其【焦氏笔乘】也提到:“木兰,朱氏女子,代夫出征。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