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沉乐:我在长白山?我明明在泰山啊!
沉乐一时间心神震荡。¨衫*疤/墈¢书_旺\ ,勉′费+悦-读*他侧耳倾听着山间激昂的,粗豪的,有些乱糟糟的歌声,几乎屏住了呼吸:
《无向辽东浪死歌》!
这首曲子,是他在历史书上读过的,《无向辽东浪死歌》!
隋炀帝穷兵黩武,三征高句丽——关键还是三次都打输了,一次比一次输得惨。
怀着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心情入伍的战士,无奈被征发的百姓,大批大批,埋骨异乡。
于是,知世郎王薄,作歌而起: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就反了吧!
就反了这大隋吧!
哪怕死在官军手里又怎样,譬如之前,已经死在辽东了!
王薄是隋末农民起义的第一人,他的揭竿而起,打响了反抗隋朝统治的第一枪,乱世从此揭开序幕!
能亲耳听到这歌声,哪怕是在老物件的记忆当中听到,我是多么的幸运啊——等等!
沉乐忽然感觉哪里不对。他侧耳听着山上的歌声,甚至按着拍子唱了一遍,又跃升到树梢,极目遥望:
“我是在泰山附近啊没错啊!我没跑到长白山啊!!!”
泰山的山形他还是很熟悉的!
他亲自爬过的!
读研的时候,导师带着他们来过,晚上九点到红门,十点开始爬山,凌晨四点钟爬到玉皇顶,累得半死——
当然,累得半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导师带着他们,在山脚下的岱庙待了整整一天。
一座座建筑观察,讲解,每个细节都让他们画图,整个白天就没有休息过
泰山那富有特征的山形地势,他是不可能记错的!
所以谁来告诉他,为什么“长白山上知世郎”这首曲子,会在泰山上唱响?
这就和在黄河上唱“爷爷生在梁山泊”一样奇怪好吗?
长白山是在吉林,不是在山东,我没走那么远啊!
但是现在,已经没有时间给他纠结,到底为什么泰山上会响起这首曲子了。
山下平地上鼓声隆隆,一支军容肃整的队伍,正随着鼓点,徐步踏近;
哪怕山上歌声此起彼伏,怪声呼啸不止,那支队伍,也十分淡定地向前挺进,不曾动摇一分。·s*h\u!y^o·u¨k¨a\n~.~c`o?m^
看着衣甲并不算齐备,着甲率最多最多也就三成,但是,那支队伍在挺进过程中,长枪如林,刀光如雪,只有边缘有些微的松散。
至于这支军队有多少人,沉乐就不太确定了:他横着数了一遍,又竖着数了一遍,连续几次都没有数出结果,只能凭经验判定——
“大概几千人吧?反正,比我高中时候全校做早操,占地面积好象多了两三倍的样子”
——相比之下,它的对手,就多少有点乱糟糟的了:
虽然人数多得一眼望不到边,虽然还有源源不断的人从林子里面涌出来,但是,他们拥挤着,推搡着,时不时地发出吵闹。
如果说击鼓进军的队伍,着甲率只有三成,那么,王薄的队伍——没错,这应该是王薄的队伍,着甲率就连半成都没有。
每一队人,只有头目才有盔甲,每一大团人——大概百人以上吧,沉乐只能粗略估计一下——只有首领才有铁甲。
绝大多数人都是破衣烂衫,手持锅盖。别说皮甲了,厚点儿的,能略微起点儿阻挡作用的衣服,都没有!
至于兵器,就非常遗撼,沉乐只看到了当中几个旗号之下,有铁质兵器闪亮的反光。
其他绝大多数人,拿的多半是棍子,锄头,钉耙,以及,嗯,粪叉
农民起义啊!
沉乐忍不住叹息。没有盔甲,没有武器,没有训练度,没有组织度,里面想找出几个识字的人都不太容易。
有的只是一腔血勇,一条一条性命,以及,被残酷的剥削压榨逼到极处,“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