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捷报
京师。济南会战还在继续,一场关于北虏入寇的政治清算运动,在这座古老的城市拉开序幕。首当其冲的宣大总督李志鸿,因为之前就死在了狱中,已经无法继续吸引火力。同样负有责任的辽东都师锺景明,一下子成了第一责任人,吸引了百官的火力。率先对他开炮的,就是山西丶山东丶京师籍官员,接着又得到了江南各省官员的群起响应。大家把局势恶化,家乡受损的帐,全部算在了他头上。这一刻无分党派,大家都想要把他碎尸万段。以往支持锺景明的清流党人,更是成了清算他的主力。随着清算的呼声高涨,本就对锺景明有意见的永宁帝,直接给他判了一个凌迟。在将相不辱的大环境下,能够享受这种待遇的官员,整个历史上都屈指可数以往发生这种事,百官都会开口求情,规劝皇帝从轻发落。不过这一次例外,从民间到朝堂集体喊打喊杀,这还是大虞朝的第一次。西四牌楼,天才刚刚放亮,就聚集了大量的围观人群。今天是锺景明被凌迟的日子,大家都不想错过这一幕。囚车艰难的前进着,锺景明拉的仇恨太大,无数百姓想要食他肉喝他血。如果不是兵丁的阻拦,他都到不了刑场。相比其他因犯,锺景明身上无疑要乾净的多,看得出来在狱中没有受过刑。这种必死的案子,没有审理的必要。以他的级别,手中必然掌握了大量的官场黑料。如果真要进行审问,交代出来的信息,能够把朝堂搅的天翻地覆。现在的锦衣卫不比从前,顶不住朝中百官的压力,没有掀起大案的心思。“冤枉啊!”刑场之上,锺景明忍不住叫屈道。局势糜烂,又不是他一个人的锅。主要原因还是朝廷战略误判,认为北虏只是在边界抢一波,就会自动撤离。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等到后面局势失控,才下诏勤王,让敌军有机可趁。辽东镇做大,完全是为了方便走私贸易。朝中多名官员,都从中拿了好处,凭什麽只治他一个人的罪。可惜锅总是要有人背的。前面山东世家被查抄,牵连了一部分官员进去,其中不乏朝中大员,但那还远远不够。作为辽东督师,让盘踞在辽东的北虏入寇,本身就难辞其咎。在朝廷严令禁止走私的大背景下,他这个辽东督师为了给走私贩子提供便利,不惜借刀杀人清除异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被朝廷问罪,都是一点也不冤枉。曾经的合作夥伴,更是早早同他进行了切割,伴随着行刑的开始,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看的出来,京中百姓对他是恨之入骨。清除了污臣,朝中局势却没有安定下来,反而因为锺景明的死让斗争越发白热化。最先被波及的就是兵部尚书万宇轩。虞军在战场上打的那麽烂,兵部难辞其咎,一起担责的还有都督府。不过在同行的衬托下,勋贵系成了战场上为数不多的亮点,替都督府拉回了一分。兵部就麻烦了,魔下的部队,不是被打残了,就是不听指挥。尽管前面的决策,乃是大家一起做出的,可到了追责的时候,还是要兵部自已扛着。想要甩锅都不行,最终拍板的是永宁帝。平常时期,在奏摺上阴阳几句,或者是直接在朝堂上怒喷皇帝,都没有问题。可是把这麽大的锅,往皇帝身上扔,那就逾越人臣本分了。最关键是最终裁决权在皇帝手中,不是封建制度发展到现在,皇权已经无限延伸。惹恼了皇帝,后果只会更加严重。前面万宇轩提出,让勋贵系大佬到地方上主持平叛,就是一次积极的自救行动。调整了都督府,就不能再动兵部,大虞朝最高决策层,主管军事的就这麽两个衙门,同时进行人事调整那是非常危险的。短期内不被清算,后面就有机会挽回局势。兵部是战争挂钩的,只要战场上打的好,前面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可惜武将们集体反对,勋贵们担心文官有阴谋,不想放弃在朝中的话语权,让他的计划无疾而终。随着党争升级,兵部一下子被牵扯了进去。不光万宇轩受到了弹劾,多名内阁成员,同样成了御史的靶子。“弹劾人的奏摺,朕就不看了。”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摺,一向勤政的永宁帝,也不得不选择摆烂。批不过来,真的批不过来。满朝文武那麽多人,他这个皇帝却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