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集中在南边和京师,北方地区虽然也有部分军队,但战斗力着实堪忧。
战争时期,军功是向上攀爬的阶梯。想要在军中有所发展,自然要去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让我安排的话,你们就要下基层历练。一步一个脚印,从现在后悔还来得及,一旦进入军中,那就没得选择了!”李牧一脸严肃的说道。学习过军事知识,不等于就是一名合格的将领。军中的许多东西,还是要到战场上去学习。理论知识,只能加速成长的过程一下子身居高位,丧失了成长学习的过程。看似仕途发展顺利,实际上却是在给自己埋雷。别的时候牛逼可以随便吹,现在是战争年代。到了战场上,能力不济只会害人害己。“堂兄,我们能干文职麽?”李来一脸郁闷的说道。前些年天下太平,文官集团如日中天,受大环境的影响,镇远侯府也在努力武转文。他们兄弟三人,一开始都是学文的,甚至还拜了大儒为师。谁也没有想到,局势变化的如此之快。功名没有拿到,就天下大乱了。乱世之中,习武比习文更有前途,侯府的政治资源,主要集中在军中,只有进入军中发展,才能够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助力。“可以,不过上限不高。朝中有潜规则,一个家族在文武两条路中,只能有一根主线,不允许齐头并进。除非我们李家放弃军中的一切,不然你们走文官路线,最高上限就是四品,大概率还是一个闲职。”李牧坦率的回答道。大虞朝传承两百七十多年,都没有出现过权臣篡位,最大原因就是在制度上形成了制衡。再怎麽显赫的家族,也只能在文官路线和武将路线中二选一。叠加以文御武的国策,长期以来执掌大权的都是文官。手中无兵,再牛逼的文官权臣,也没有谋朝篡位的能力。“牧堂兄,我们的能力有限,能坐到四品的位置上,已经算是不错的前途。,李来语气低沉的说道。以往的雄心壮志,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完全不值得一提。进入军中发展,前期确实走的快。一旦到了后面,同样是困难重重。 镇远侯即将担任封疆大吏,李牧这位汉水侯,未来也会迈出这一步。李家在军中的影响力,将达到一个恐怖的高度。有辽东镇的教训在,朝廷肯定会吸取教训。不允许一家一姓,执掌军中大权除了朝廷的压制,还有镇远侯府内部的问题。在嫡子成长起来之前,侯府夫人是不会允许他们这些庶子成长太快,威胁到嫡子的地位。为了侯府传承有序,避免他们生出不该有的心思,镇远侯本人也不会给他们太多政治资源。“此事先不急着决定,你们三人的年纪还小,看待问题的眼光太过狭义。且先跟着到地方上看看,等想明白了,再做出决定。无论从文,还是从武,都可以给你们安排。能够走多远,最关键还是看你们自己的能力!”李牧语重心长的说道。如果乱世迅速结束,这种选择也未尝不可。可是他并不看好大虞的未来,或者说不看好永宁帝,拥有平定乱世的能力。参考历史就知道,天下大乱一旦发生,就会进入到王朝末期。纵使能够平定叛乱,也就苟延残喘一些年。经历乱世之后,再实现中兴的,历史上也就汉唐两朝。那都是运气好,遇上了中兴之主,扭转了乾坤。更多的王朝,在遭遇挫折之后,就直接滑落深渊。天下局势无法逆转,那麽尽可能多的掌握军队,才是应对局势的上策。当然,如果三人依旧选择从文,他也不会阻止。武将在未来更具备优势,可同样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战场上各种意外都有可能发生,战死的勋贵子弟,也不是一个两个。勋贵这一波人才大爆发,似乎有恢复巅峰的迹象,但这只是一个假象。许多人的功劳,都存在大量的水分。立下的战功确实不少,可本质上他们只是命令的执行者。独自领兵作战的能力如何,尚未来得及验证。并非李牧不给锻炼的机会,主要是政治需要,勋贵集团必须尽快掌控军队,没有那麽多时间去培养他们。一个个立下战功之后,就从他的摩下调离。除了故意做给外界看,证明他没有拥兵自重外,也是团体利益需要。相对来说,早起跟随他的那批勋贵子弟,综合素质是最高的。外界没有那麽看好他,对这些人的要求,也没那麽高,在军中培养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