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月后,帖木儿帝国先锋大军的帅帐中,一场极尽奢靡的盛大晚宴正在进行。白马书院 冕费越黩
帐内左右两侧的席位上,坐满了帖木儿帝国的贵族成员,既有随军出征的帝国核心家族成员,也有被征服地区的投诚贵族;甚至连察合台系的蒙古贵族也位列其中——他们或为自保,或为依附帖木儿势力,早已归附先锋大军,此刻正与其他贵族一同饮酒谈笑,维系着表面的融洽。
帖木儿帝国的崛起本就与察合台汗国有着深厚的渊源——其政权根基脱胎于察合台汗国的体系,无论是早期的权力格局还是军事架构,都深受察合台系势力的影响。
正因如此,察合台系蒙古贵族在帖木儿帝国内部始终保有崇高的地位与雄厚的权势:军政体系的大小关键职位上,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从地方行省的治理到军队的中高层指挥,其影响力渗透到帝国运作的方方面面。¢三?叶!屋¢ ~追/最\新\章`节¨
这种根深蒂固的势力盘根错节,使得帖木儿即便凭借武力征服了广阔疆域,也不得不对察合台系贵族加以苦心拉拢。
他深知,若不能获得这一群体的支持,政权的稳固便无从谈起。
这也解释了为何他始终不敢自立为汗——汗位在蒙古传统中与黄金家族(尤其是察合台系)的正统性紧密绑定,而帖木儿虽以武力称雄,却缺乏黄金家族的血脉背书,只能转而以“苏丹”的身份自居,在妥协与平衡中维系着帝国的运转。
事实上,此次宴会的本质是一场庆功宴——皇孙哈里·苏丹已成功率领先锋大军推进至古老的于阗国境内,将整个蒙古斯坦地区纳入掌控,这正是苏丹帖木儿赋予他的核心作战任务。?鑫_顽~夲-榊?颤¨ ^更¨辛?嶵.全^
这场胜利不仅标志着东征第一步的圆满达成,更意味着帖木儿帝国的势力已越过天山,直抵与大明西域防线相邻的前沿地带。
要知道,帖木儿如今已是七十岁高龄,子孙后人枝繁叶茂,然而皇储之位却始终悬而未决。
这种权力继承的不确定性,早已让众多皇子皇孙暗中摩拳擦掌,明争暗斗从未停歇——有的拉拢军政要员积蓄势力,有的借征战之功博取青睐,有的则依附察合台系贵族寻求支持。
比如那位曾名噪一时的天才少年皇孙伊斯坎达,便曾在蒙古斯坦地区有过惊人表现——他年少时便在此地发动战争,一举攻克于阗等重镇,大军一路向东推进至塔里木河中游,兵锋之锐,几乎要触及古老的东方疆界。
然而,正是这份耀眼的成就,引来了几位能力平庸的长辈的嫉妒,趁帖木儿大汗率军在外征战、无暇兼顾内部之际,这些人以“违反军队节度”为名,强行将伊斯坎达召回帝都撒马尔罕,随后将其软禁,最终使其在幽禁中殒命。
等到帖木儿率军返回帝都撒马尔罕时,面对的已是伊斯坎达冰冷的尸体。他纵然震怒,却也深知木已成舟——这场由嫉妒与野心驱动的阴谋,终究以一位天才皇孙的陨落收场。
说白了,这一切的根源,仍是那场无休无止的权力争斗。
随着帖木儿日渐老迈,庞大帝国的继承权成了所有皇子皇孙觊觎的焦点,每个人都渴望成为皇储,在帖木儿之后接过权柄,成为这横跨中亚、波斯与小亚细亚的庞大帝国的主宰者。
为此,他们不惜在暗中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甚至不惜对同族晚辈痛下杀手,伊斯坎达的悲剧不过是这场残酷博弈中的一个缩影。
而这种潜藏的内斗,也始终像一根无形的刺,扎在帖木儿帝国的统治核心之中。
于是,他带着自己一手培养的班底,以及众多依附于他的支持者,率领先锋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大明。在他看来,此番东征若能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与大明的交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必将极大巩固自己在帖木儿心中的分量,为最终问鼎皇储之位增添决定性的砝码,而这场指向东方的远征,也由此成了他权力棋局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谁能手握更强的军权、积累更显赫的战绩,谁就能在贵族与将领中赢得更多支持,进而顺理成章地锁定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