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不只是记录,更是一种责任。”她在演讲稿中写道,“他们的声音,不该被埋没。”
出发前,她特意去了趟北京大学。她曾经在这里求学,如今重返校园,心中百感交集。她走进一间历史系的课堂,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战地通讯员的讲座。
“你们知道吗?”她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在战争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枪,没有权,但他们用笔,记录下了最真实的历史。”
学生们听得入神,有人举手提问:“林老师,您觉得战地通讯员的精神,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意义?”
林淑芬想了想,回答道:“他们的精神,是一种坚守真相的勇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因为真相,往往比谎言更脆弱。”
讲座结束后,许多学生围上来,向她请教关于战地记录者的问题。她一一耐心解答,心中充满欣慰。
回到北京后,她继续推进“亚洲战地记忆计划”的下一阶段。这一次,她将目标定在了缅甸与泰国,希望收集更多关于东南亚战争时期的战地通讯员资料。
研究中心的“记忆之屋”也迎来了新的展览主题??“沉默的呐喊:战地通讯员的影像与声音”。这次展览不仅展出了文字资料,还有录音带、照片、战地笔记的复刻本,以及部分通讯员的遗物。
参观者络绎不绝,留言墙上贴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感言。有人写道:“战争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无数个体的苦难。”也有人写道:“他们的文字,让我重新思考历史的意义。”
林淑芬站在展厅中央,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欣慰。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不只是记录历史,而是在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遗忘与铭记。
她轻声说道:“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