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乱动的话,很容易导致扎针失误,伤到他们自己。这就像你要给一个调皮的小孩打针,得有人帮忙按住他,才能顺利打针。
扎完针后,家长还得注意观察小婴儿的反应。要是小婴儿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比如局部有点红肿、哭闹不止,得及时告诉咱们,咱们好采取相应的措施。所以说,家长就像小婴儿扎针治疗过程中的‘小助手’,作用可大啦!”黄帝一脸神秘兮兮的样子,拍了拍岐伯的肩膀说:“岐伯啊,你说这‘临深决水’,在咱中医里头到底是啥个讲究啊?我这脑袋里啊,一直琢磨不明白,感觉就像一团乱麻似的。”岐伯一听,乐了,哈哈笑着说:“黄帝呀,你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临深决水’呢,在咱中医这儿,其实就是打个比方,用来形容身体里气血的一种状况,以及咱们相应的治疗方法。这就好比啊,把身体里的气血想象成一条河,有时候这条河的情况有点复杂,咱们得像治水一样去处理。”“先说说这‘血清气浊’。啥叫血清气浊呢?就好比一条河,河水看着挺清澈,但是河面上却飘着好多脏东西,乌七八糟的。这身体里的血就像河水,看着还行,比较清澈;可气呢,就像河面上那些脏东西,变得浑浊不堪。为啥会出现这种血清气浊的情况呢?这原因可多啦!比如说有的人啊,生活习惯特别不好。天天熬夜,晚上不睡觉,就像个夜猫子似的,把身体的生物钟全打乱了。这就好比本来正常流动的河水,突然被大坝拦住了,水流变得混乱,气也就跟着乱套了,慢慢就变得浑浊。还有些人呢,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一会儿吃一堆油腻腻的东西,一会儿又胡吃海塞各种辛辣刺激的食物。这就像往河里扔了好多垃圾,虽然河水本身还没变得太脏,但这些垃圾在水面上飘着,导致河面上乌烟瘴气的,身体里的气也就跟着浑浊起来了。这种血清气浊的状态啊,对身体可不好啦。气一浑浊,就像交通堵塞了一样,身体里的各种“物资”,也就是气血,就没办法顺畅地运送到各个地方。人就可能会觉得浑身没力气,没精神,整天懒洋洋的,干啥都提不起劲来。就好比一辆车,本来跑得好好的,突然没油了,或者发动机出问题了,跑起来就磕磕绊绊的。”“那针对这种血清气浊的情况,咱们该咋办呢?岐伯这里说‘疾泻之则气竭焉’。啥意思呢?‘疾泻’就是快速地把身体里那些不好的东西排出去,就像快速地把河面上的垃圾清理掉一样。但是呢,这个‘泻’可不能乱来,要是泻得太猛了,就会出现‘气竭’的情况。这‘气竭’啊,就好比河里的水突然被放光了一样,身体里的气一下子就没了。为啥会这样呢?你想啊,咱们身体里的气虽然浑浊了,但它也是维持身体正常运转的重要东西啊。要是咱们像开闸放水一样,一下子把气全放出去了,那身体可就受不了啦。就好比一个气球,本来里面有点气,虽然气有点乱,但还能保持气球的形状。要是咱们一下子把气全放光了,气球不就瘪了嘛,身体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啊,在治疗血清气浊的时候,虽然要把那些浑浊的气排出去,但得把握好度,不能排得太猛,不然身体的气就全没了,人就会变得特别虚弱。那具体咋把握这个度呢?咱们在选穴位的时候,就得特别小心。比如说,会选一些能调节气的运行,又能把浊气慢慢排出去的穴位。像膻中穴,这个穴位就在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线上,就像身体里的一个‘气的大管家’。咱们通过针灸刺激膻中穴,就像给这个‘大管家’下命令,让它把身体里的浊气慢慢清理出去。还有合谷穴,在手上,拇指、食指并拢,肌肉的最高处就是。合谷穴就像一个‘小助手’,能帮助身体把浊气往外排。但在针灸的时候,手法很重要,不能扎得太深,也不能留针时间太长,不然就容易导致气泻得太多,出现气竭的情况。咱们得像个细心的厨师做菜一样,把握好调料的用量,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针灸的时候也是,进针的深度、力度,还有留针的时间,都得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既把浑浊的气排出去,又不会让身体的气消耗过度。”黄帝听得眼睛都瞪大了,赶紧问:“岐伯啊,你说这针灸的手法和穴位的选择,有没有啥具体的标准呀?我还是有点迷糊。”岐伯笑着说:“黄帝呀,这标准得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定。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血清气浊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对于身体比较强壮的人,针灸的时候手法可以稍微重一点,进针可以深那么一点点,留针时间也可以稍微长一点。但也不能太过分,还是得在安全的范围内。这就好比一辆大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