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了。他暗自叹息:“出了这等事,定彦平定是对我军失望透顶,又怎会愿意见我们。他本是正义之士,因这桩恶行才与我军有了交集,如今这女子含冤而死,他又怎会再相信我等能改过自新。”
想到此处,杨林心中更是烦闷不堪,他紧锁眉头,在营帐中来回踱步,不知该如何挽回局面。
若是从武力上,杨林忌惮他。定彦平的武艺高超,招式变幻莫测,每一次出手都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和精妙的技巧。杨林深知,在纯粹的武力对决中,自己面对定彦平并无十足的把握能够取胜。
但是为了国家大义,这杨林渴望定彦平。他深知定彦平不仅武艺出众,更是心怀正义和忠诚。倘若能将这样的人才招揽至麾下,为国家效力,那必将是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杨林在心中无数次地思量:“定彦平这样的豪杰,若能投身于保家卫国的大业之中,凭借其高超的武艺和坚定的信念,定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为国家建立赫赫功勋。”他渴望定彦平能够放下心中的芥蒂,与自己一同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百姓的安居乐业而并肩作战。
“我定要想尽办法,让定彦平明白,加入我军并非只为个人荣辱,而是为了千千万万百姓的幸福。”杨林暗暗发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对国家大义的执着和对定彦平的殷切期望。
第二天,东方的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杨林先是派遣伍建章、韩擒虎、贺若弼三人前去拜访。三人满怀诚意,快马加鞭,一路疾驰,马蹄扬起的尘土在身后弥漫。不多时,他们便赶到了定彦平所在之处。
然而,这定彦平却是以村中举办丧事为由,闭门不见。三人勒住缰绳,翻身下马,来到紧闭的大门前。伍建章拱手,提高声音说道:“定彦平壮士,我等受杨林将军之命,特来拜访。将军对壮士您极为欣赏,真心希望能与您共商大事。”韩擒虎也紧接着说道:“是啊,如今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正需要壮士您这样的英雄挺身而出。”贺若弼言辞恳切地补充道:“还望壮士能给我们一个机会,听我们把话说完。”
可屋内始终毫无回应,那扇大门依旧紧闭,仿佛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
伍建章无奈地说道:“看来定彦平心意已决,此次怕是不愿相见。他或许还在为那女子之事耿耿于怀。”他的脸上写满了失落和无奈。
韩擒虎皱着眉头,叹气道:“这可如何是好,将军对他寄予厚望,一心想要招揽,不想竟吃了闭门羹。难道就这样空手而归?”他的语气中充满了焦虑和不甘。
贺若弼沉思片刻,说道:“既是如此,我们也不好强求。定彦平此时心情悲痛,我们若强行要求,反而不妥。先回去禀报将军再做定夺吧。”
三人只得无功而返,快马加鞭回到营地,将情况如实告知杨林。
杨林听后,无奈地摇了摇头,战事刻不容缓,不能在此过多耽搁。他望着远方,眼神坚定,说道:“既然如此,那也别无他法。我们肩负着国家的使命,不能因为此事而停滞不前。只能继续出发,朝着济南城而去。待日后有机会,再与定彦平详谈。”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于是,杨林率领大军,马蹄声起,如滚滚惊雷,扬起阵阵尘土,遮天蔽日。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将士们个个精神抖擞,向着济南城的方向坚定地前进,步伐整齐而有力,仿佛要踏平一切阻碍。
这时候,有人快马加鞭,急匆匆地赶来。来人在杨林面前翻身下马,气喘吁吁地说道:“将军,定彦平有封书信给您。”杨林闻言,心中一喜,赶忙接过书信展开阅读。
原来那定彦平在信中阐述自己身份,自己是南陈故将,曹州所在的北齐是故土,如今虽然北周势大,但他念及故土之情,不好再加入北周。然而,信中又言,南北都是华夏神州,若是有外敌入侵,杨将军请他,他一定出山,共御外侮,保华夏安宁。
看到这里,杨林不禁敬佩起来。他感慨地说道:“定彦平此人,重情重义,心怀天下,真乃豪杰也!虽不能与他此刻并肩作战,但他这等胸怀,实令我等敬仰。”
一旁的伍建章也点头说道:“将军,定彦平此举,足见其忠义之心。虽不能为我所用,但日后若真有外患,他能挺身而出,也是国家之幸。”
韩擒虎说道:“如此人物,当真令人钦佩。只盼天下太平,无有战乱,让这等英雄有用武之地。”
贺若弼则道:“将军,我们当以定彦平为楷模,为国家鞠躬尽瘁,不负百姓所托。”
杨林望着远方,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