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皇后边说,边轻手轻脚的打开了一个精致的食盒,从里面舀出一碗银耳羹,银耳莹白如玉,羹汁稠若蜜饴,看得出烹饪之人,费了好一番心思。
崇祯虽为亡国之君,但是并不是亡国昏君,相反他还是一个非常勤政节俭的君主,身边的衣服破了,甚至由周皇后亲自给他打补丁。
两个人就这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度过他们短暂的一生,最后崇祯在煤山殉国,周皇后也在宫内自缢。
“陛下,味道怎么样,烫吗?”看着崇祯满足的喝下一口,周皇后在旁边温情地问道。
毕竟两人现在也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已。
崇祯淡淡了笑了笑:“不烫不冷,味道刚刚好,就是有点甜。”
周皇后掩口笑道:“知道陛下不喜欢吃糖,我还特意叫厨子少放了糖。”
崇祯笑了笑道:“看来是这厨子违逆懿旨了。”
“陛下,你能和臣妾说说吗?孙少师究竟是如何打了一场这样漂亮的大捷”。见崇祯开心的喝完了那碗银耳羹,周皇后,小心翼翼的问道。
这场斩首六千的大捷实在是太惊艳了,他虽然是一个妇道人家,做不了什么,但并不代表他不关心国事,毕竟这是与她未来命运息息相关的。
崇祯笑了笑:“孙少师奏折在此,皇后自已一看便知。”
“陛下,臣妾不敢!”
大明后宫不可干政,谁料崇祯竟然直接将孙承宗的奏折递给了她的手上,周皇后如何敢接,忙跪地推辞。
崇祯笑道:“这儿没有外人,皇后大胆拿去看吧!”
周皇后扫视了御书房一眼,见的确没有外人,便放心了下来,在剧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从崇祯手上接过了奏折。
“陛下,这李俊业到底是何人,只不过是登州一千户,却能在高阳即将失陷时,冲破敌阵,入援高阳,挽狂澜而不倒。”
“且足智多谋,和孙少师一起合力斩杀建奴如此之多,观少师书中字意,这李俊业当时此战首功之人。”
“这李俊业只不过是一个千户而已,朕岂会知道。”崇祯随口应道,忽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连忙对着王承恩道:“王伴伴,你现在去就兵部搜查档案,搞清楚这个李俊业到底是什么来头。”
孙承宗的这次告捷已经引起了轰动,并且他在奏章里,对李俊业毫不吝笔墨,李俊业已经引起了不少朝中大员的关注。
等王承恩风风火火的赶到兵部的时候,李俊业的档案资料,早已被人提出。
伏在李俊业档案前的不是别人,正是崇祯无比信任的重臣杨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