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8年,初春,潭州。^暁,税?C,M?S? ?勉\费-越~犊-
永定军治下三十一州,残冬未尽时已翻出新泥。
潭州的春,来得比别处更早几分。
冰雪尚未完全消融,官道两侧的田垄却已被新翻的泥土染成深褐。
湿润的泥土气息混杂着初生草芽的微腥,在清冷的空气里弥漫。
李从嘉一身素色常服,靴底沾着泥点,俯身从田埂上抓起一把土,在指间碾开。土质松软油润,带着地气回暖的微温。
“王上,这是新制铁犁打出的田垄,比旧犁深了三寸不止,省力一半!”
农官陈昉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指向远处几架正在田间试用的新式农具。
铁制的犁头在牛力牵引下,轻易地切开板结的土层,翻出底下肥沃的墒土。
更远处,河渠旁矗立起一架巨大的木制轮盘,水流冲击叶片,带动轮轴,清澈的河水被竹筒逐级提升,源源不断注入高处新开的沟渠,那是“水转筒车”的雏形。
“好。”
李从嘉颔首,目光扫过田垄间忙碌的农人。
一张张因冬日严寒而枯槁的脸庞上,此刻竟也因这提早到来的春耕和眼前实实在在的便利,透出几分生气与希冀。
“农为国本,犁铧水车,关乎万民口粮,亦是我军根基。工坊所出,优先供给军屯与官田,务使今岁仓禀实。”
他转身,走向田边临时搭起的木棚。.8^4\k/a·n¨s·h`u\.`c/o*m_
棚内长案上,摊开的不仅是农具。几件物事在简陋的桌案上闪烁着迥异于泥土的光泽。
一支模糊琉璃细管,内里盛着染成朱红的液体,其上清晰刻着细密的刻度,酒精温度计。
此物初成,尚显粗陋,然用以观测节气寒暖、指导农时,已显奇效。
另一侧,码放着一排排粗如儿臂的白色柱状物,质地坚实细腻,色泽纯白如雪,散发出一种清淡微甜的蜡香。
这便是工部匠作大监周邺殚精竭虑,在李从嘉指点下,以白蜡虫取代传统蜂蜡与油脂,反复试炼而成的“永定烛”。
其光稳定明亮,烟少无臭,产量激增五倍有余,成本为三分之一成。
此刻,这些蜡烛正被小心地装入桐木箱,箱盖上烙着清晰的“潭州官造”印记。
“上将军!”
主管工坊的司仓参军捧着账册,声音因兴奋而微颤。
“单是上月,‘永定烛’售与荆湖、江西乃至闽地商贾所得,便抵得上过去三州半年的盐税!工坊昼夜不歇,犹供不应求。”
烛光映亮的不只是夜晚,更是支撑锻造刀兵的滚滚财源。
李从嘉指尖拂过光滑的烛身,感受着那温润的质地。
这微小的光明,正悄然改变着治下百姓日落而息的生活,夜市渐兴,作坊得以延长工时,整个治地的肌体在烛火中缓慢而有力地复苏、搏动。看书屋 追蕞欣章洁
唐朝时期蜡烛从贵族转向平民百姓,却始终不能大范围推广,一是因为动物油脂昂贵,而是因为烛芯燃烧,有烟气刺鼻,需要剪断燃烧烛芯。
正如李商隐所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就是描绘这一场景。
而宋朝时期制蜡工艺大发展,因为白蜡虫推广普及,可用以提取蜡烛原料和烛芯改为棉芯,李从嘉命令工坊人员钻研,真就是研究出来!
“不够。”
他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此乃开源之始。传令:各州田典、工匠,凡有献新种、改农器、精工匠法而得实效者,赏田宅,免赋役。
海捕之术、织机之巧、矿冶之方,皆在悬赏之列。
另于潭州设‘格物院’,广纳巧匠、通算数、知天文地理者入院,厚给廪饩,专司百工之研创。”
“遵命!”
棚内诸官赵普、潘佑等人声应命,眼中燃起炽热的光。
他们追随的这位主君,心中装的不仅是刀兵烽火,更有让这片土地彻底焕发生机的燎原之火,李从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