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乌骓
“韩知府不用此法,原也在预料之中。-d~i?n\g~x¨s,w?.·c_o′m`前几日他从标营选了十几个营兵放在安定书院后山日日操练。安定书院这段时间也放出告示,说要招收良善人家子弟入武学!因为不用入军籍,故而不少穷苦人家都将孩子送了过去,据说韩辑天天都要去看一看,甚至还亲自给那些武学生讲课。”郑应昌刚去泰州办事,回来后将他在泰州的见闻讲了一遍。
陈凡展开今日刚刚收到的书信道:“杨同知在常州写信来,说朝廷很是重视此事,部议中,大人们对选何练兵之法争议颇大。杨同知说,不多日朝廷就会亲派大员来我东南,专研此事。”
覃士群抚须笑道:“难怪那韩知府如此上心,估计是想着借此机会入得圣人之眼。”
经过这段时间的沉淀,关于东南兴办武学,各省练兵的消息越来越多。
陈凡几人总结之后发现,朝廷的政策对此有些模糊,他只让各省兴办武学,但没有统一的教材,也多是委任地方官员和士大夫行办此事。
可朝廷中相关的争议却不绝于耳,有人建议重振卫学,将武学纳入卫学中,然后用北宋《武经总要》的办法训练武学生。
也有人觉得卫所已经实不堪用,那些卫所兵丁,很多都已经变成了事实上的卫所军官家的佃户,让他们种田可以,让他们打仗却是不行。?s-o·s^o¢x!s!w*.*c·o+m+
卫所不仅教不出武学生,也没有武学生的好苗子,想要搞好武学,就只能从民间遴选。
陈凡道:“县衙明日就要张贴告示,到时候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来报名。”
第二天一早,县衙八字墙外便贴上了露布:
钦奉总督军门钧旨 设塾训武事
告本县忠勇子弟知悉:
盖闻承平修武,社稷之纲;弘毅养士,乡闾之盾。
今倭氛虽靖而边燧未宁,负耒耒耜则为民,执干戈则为兵。特依法度,开弘毅武塾,择良家子教习战守之术。凡我子弟,当以报国守土为志,踊跃应募!
一、 选士之要
首察心性,次考筋力
良民根脚:须三代隶本县籍,身家清白,无刑狱奸盗事;
胆气为先:面恶兽、闻金鼓而色不变者;
膂力为基:能挽硬弓一石,负五十斤疾行三十里;
朴拙者取:市井油滑、衙门积年、黥面跛足者不纳!
二、 教习之纲(恪守新书六科)
「练胆气以立魂,习技艺以充器」
……
三、 养兵之制(县衙特恩)
「厚廪饩以砺志,明赏罚以正心」
月给米三斗,冬夏赐战袄靴履;
岁考优等者 教习兵法战策,保以武举;
犯十七条禁令者(喧哗乱行、私斗窃物等),杖革逐出!
……
露布下,有个读书人正在给周围的百姓念诵,百姓们一边听一边议论纷纷。§/优e`品?;小?.}说?网? ?已{发¥布-最[e.新-%?章ˉ¤节??
“这弘毅塾不是教人考状元的吗?怎么还教起丘八了?”
“这你就不懂了,我家外甥在县衙做事,听说这次倭寇闹事,皇上震怒,下旨在东南办武学,各县都练起来了,兴化那边动静更大,兴化李阁老家被抢掠一空,李家的公子李存疏老爷自己花钱办了个武学,天天在李家庄子里操练,过往之人都去看热闹呢。”
刚刚问话的人摇了摇头:“这不是病急乱投医吗?那些书生怎么会打仗?他们连马都不敢骑吧?”
……
弘毅塾门口,一匹额广如削竹,目似悬铃炯赤,耳尖如锥立,颈如鹤弓蓄力,肩胛高隆若峰的乌骓马正站在院外。
郑应昌一边看着那乌骓马,一边啧啧有声道:“也不知道是谁将这匹宝马栓在咱们院子门口。”
说罢,他上前爱不释手的抚摸着马鬃,转头对陈凡道:“怎么样?怎么样?我牵着这匹马的时候,有没有【颈如鹤弓蓄力,肩胛高隆若峰】那意思?”
陈凡点了点头:“可以,可以!”
就像每个男人都无法拒绝豪车一样,这个年代,每个男人都无法拒绝一匹良马。
臭脚郑见这匹马十分温顺,胆子也逐渐大了起来,他拉起缰绳,突然跳上马背:“胯下乌骓墨浪翻,满城姑娘掀轿帘,悔婚翠花墙头趴,大捶胸口泪哭杀,架架架~~~”
说罢他意气风发坐在鞍上,举起三根手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