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听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听小说网 >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 第443章 剩下两篇

第443章 剩下两篇

耳熟能详,这故事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兴下》,说的是齐国闹饥荒,陈臻说,国都的人都觉得先生还会请齐王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原来,在这之前,齐国也发生过灾荒,孟子便曾劝过齐王打开粮库赈济灾民。

这次孟子对陈臻道:“如果我再这么做,就成冯妇了。”

冯妇是个人名,晋国人,善于徒手打老虎,后来成为被提拔成士人后,就不再打虎了,因为士人有士人的行为规范,士人是不能亲涉险地,随便伤害生灵的。

但有一天,很多人在野地里追赶一只老虎,那老虎就背靠在险峻的地方,让人不敢随便靠近。

这时,有人看到了冯妇,就快步上前迎接他,对他说了这个情况。

冯妇听完撸起袖子,伸出胳膊,跳下车子就跟着去打虎去了。

百姓看到他到来,都十分高兴。

但是士人却都在讥笑冯妇的行为。

这个故事其实是个很有趣的故事,也很发人深省。

首先是冯妇的行为明明很值得敬佩,为民打虎的英雄嘛,为什么他会遭受到士人的嘲笑?

那是因为在士人眼中,刚刚成为士人的冯妇,“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一旦遇到老虎,便见猎心喜,杀心又出现了。

但换个角度,老百姓欢呼雀跃,并不是因为冯妇成了士人,而是由于冯妇下车打虎,为民除害。

这体现了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他士人的身份。

搞清楚第一个问题,下面是第二个。

为什么冯妇博虎这件事,会跟孟子劝齐王开仓赈民联系起来呢?

因为陈臻觉得,孟子会不好意思再次对齐王提出开仓放粮的建议,应该不会再这么做了。

但孟子却说:“再这样做,我不就是冯妇吗?”

陈凡为什么对这篇经义这么熟悉?

因为经义的原文其实是有一些歧义的,如果不搞懂,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

既然搞清楚了,那陈凡就开始模拟大贤(孟子)的口吻开始作文了。

“晋人始则改行以从善,终则徇人而失己也。”

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起初能改掉他原本勇猛强悍的行为表现,并且变成好的,善良的人,到后来却因为别人的安全失去了自己士人的行为准则,又变得勇猛强悍起来。

夫改过贵于有终也,冯妇既已为善士矣,而犹博虎焉,何其不知止哉?孟子盖以为发棠喻也。

改正原来的过错,可贵之外在于坚持下去做到有始有终。

冯妇既然已经成为善良的人了,可是依然去打老虎,他为什么不停止自己的行为呢?

孟子大概就是因为这个故事,引发出他对于他劝请齐王把棠地的粮仓打开,把里面的粮食拿出来分给灾民,救济灾民的事情来打比喻了。

好,重点来了。

陈凡停下笔,凝神思考片刻后,随即在纸上写下:“若曰:君子之道,时行则行,时止则止。”

君子做人做事的准则,就是在应该进行的时候进行,应该停止的时候停止。

……

完美,这句“若曰”简直点睛,一下子让陈凡脑子一下子通透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