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来,咱们看看它的成员:
麻黄(15克):这可是发汗解表的第一把交椅,能把体内的寒气逼得无处遁形,让你的毛孔大开,汗水直流。
桂枝(10克):温阳散寒,还能助麻黄发汗,就像给麻黄打了个鸡血,让它更有劲儿。
炙甘草(5克):还是调和药性,不过在这里,它更像是个温柔的妈妈,防止麻黄和桂枝太过猛烈,伤了身体。
杏仁(约18克,大约70个杏仁):宣肺止咳,还能润肠通便,让你的呼吸系统畅通无阻。
怎么做呢?也是一股脑儿扔进锅里,不过这次水要多一点,大约1800毫升。先煮麻黄,煮到水少了大约400毫升,再把上面的沫沫去掉,这时候麻黄那股子冲劲儿已经去了大半。然后加入其他药材,继续煮,煮到只剩500毫升。同样,一天分三次喝,每次大约160毫升。不过喝这个汤可得注意点,喝完得赶紧盖上被子,捂出点汗来,但别出太多,要不然就像洗了个澡似的,病可就好不了了。还有啊,喝完这个汤,生冷、油腻、辛辣的东西都得忌口,要不然药效可就没了。”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忍不住问:“师父,这麻黄汤听起来好猛啊,不会把人给烧糊涂了吧?”
张仲景仙师又是一阵大笑:“猛是猛了点,但只要用得对,那就是药到病除。不过啊,用药如用兵,得根据病情来,不能乱来。所以,学中医啊,得慢慢琢磨,不能急于求成。”
“好了,说了这么多方剂,咱们再来聊聊脉象吧。这脉象啊,可是中医诊断的绝招之一。就像看人的脸色一样,脉象也能反映出身体的状况。
脉浮细啊,就像是微风拂过水面,水面泛起层层细腻的波纹。这时候,病人的气血虽然还在体表抗争外邪,但力量已经大不如前了,所以脉象细而浮。这种脉象啊,就说明外邪已经解了大半,身体正在慢慢恢复。
而脉浮呢,就像是狂风巨浪,波涛汹涌。这时候,病人的气血全部集中在体表,跟外邪死磕到底。这种脉象啊,就说明外邪还在体内肆虐,得赶紧用麻黄汤这种猛药,把外邪给赶出去。”
小弟子听得连连点头,忍不住感叹:“师父,您这解释真是太形象了,我现在对脉象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张仲景仙师满意地点点头:“这就对了!中医啊,就得这么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大师。”
好了,说了这么多,咱们来个小结吧。这小柴胡汤和麻黄汤啊,就像是中医界的“双子星”,一个温和、一个猛烈,但都能治病救人。不过啊,用药可得小心,别把它们搞混了,要不然可就麻烦了。
就像你在生活中一样,有时候得温柔点,有时候得果断点。温柔的时候呢,就像喝小柴胡汤一样,慢慢调理身体;果断的时候呢,就像喝麻黄汤一样,一举把问题解决掉。
小弟子屁颠屁颠地跑到张仲景仙师面前,满脸疑惑地问:“仙师啊,我这心里头有个大大的问号,您得给我解答解答。就是那个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浑身疼得跟被打了一顿似的,还不出汗,关键是还烦躁得要命,这到底该咋整啊?有没有啥灵丹妙药能救救我?”
张仲景仙师一听,捋了捋长长的白胡子,笑眯眯地说:“哎呀,小家伙,你这问题问得好!对于这种太阳伤寒,脉浮紧得跟绷紧的琴弦似的,发热恶寒得像在冰火两重天里打滚,身体疼得嗷嗷叫,汗毛都不肯冒出一滴,心里还烦躁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的情况,咱们得用上大青龙汤这剂猛药!”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仿佛看到了救星:“大青龙汤?听起来好厉害的样子!那仙师,这大青龙汤到底是啥宝贝疙瘩,怎么配制呢?”
张仲景仙师哈哈一笑,开始娓娓道来:“这大青龙汤啊,可是个古方,专门对付你这种外寒内热、表里俱实的病症。方子里面有麻黄六两(咱们现在换算一下,古代一两大约等于现代的5克,所以这麻黄就是30克啦),桂枝二两(也就是10克),炙甘草二两(10克),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大约10克吧),生姜三两(15克),大枣十二枚(劈开,大约30克),还有石膏,得跟鸡子那么大一块(咱们就估摸着来个20克左右吧,碎成小块)。这些药材啊,各有各的妙用!”
“麻黄嘛,就像个勇敢的战士,能发汗解表,把体表的寒气给赶出去;桂枝呢,就像个温暖的拥抱,能温通经脉,让你身体暖和起来;炙甘草呢,就像个和事佬,调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