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煮到水少了两升,这时候,你会看到水面上浮起一层白白的沫子,那可是麻黄的精华和杂质一起冒出来的。这时候,得赶紧把这些沫子去掉,不然喝起来可就不爽了。
接着,把桂枝、甘草、杏仁这三味药材也丢进去,一起煮。煮啊煮,煮到水只剩下两升半,这时候,药汤就熬好了。把药渣过滤掉,剩下的就是咱们的麻黄汤了。
麻黄汤熬好了,该怎么吃呢?得温服八合(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换算成现代大约就是一碗多)。喝下去之后,得赶紧找个暖和的地方躺下来,盖上被子,等着发汗。
这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身上痒痒的,好像有小虫子在爬,那就是药效开始发挥了。不一会儿,你就会觉得身上热乎乎的,汗水开始往外冒。记住啊,这时候的汗,可是宝贵的,它带着你体内的邪气一起出来了。
不过啊,发汗也不能太过,得适中。要是汗如雨下,那可就糟糕了,病邪没除尽,反而伤了身体。所以啊,得时刻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觉得差不多了,就停下来。
要是喝了一剂之后,汗出病愈,那就皆大欢喜,剩下的药就不用再喝了。要是还没出汗,那就再喝一剂,还是按照前面的方法。要是还不出汗,那就得加快服药的频率了,半天之内,得把三剂都喝完。要是病情严重,那就得一天一夜不停地喝,时刻观察病情变化。
麻黄汤虽然好,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喝的。服药期间,得忌口。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都得远离。为啥呢?因为这些食物啊,要么性寒,要么油腻,要么刺激,都会影响药效的发挥。
说了这么多麻黄汤的事儿,咱们再来聊聊脉象吧。脉象啊,那可是中医的独门秘籍,通过摸脉,就能知道身体里的病邪藏在哪里。
脉浮:想象一下,你站在海边,看着海浪一波一波地涌上来,那就是脉浮的感觉。脉浮的人啊,就像是身体表面被一层厚厚的邪气给罩住了,得赶紧把这层邪气给赶走,不然身体可就难受了。
脉浮而紧:这个脉象啊,就像是海浪不仅涌上来,还带着一股子劲儿,紧紧地抓住你的手。脉浮而紧的人啊,那邪气可就更厉害了,不仅把身体表面给罩住了,还往里钻,得赶紧用麻黄汤来发汗解表,把邪气给赶出去。
小弟子蹦蹦跳跳地跑到张仲景仙师面前,眨巴着大眼睛问:“仙师仙师,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您知道那些总爱出汗的病人,该用什么方子治吗?”张仲景仙师一听,哈哈一笑,说:“小家伙,你这问题问得好!那些常自汗出的人啊,其实是荣气(营养气血)挺和谐的,但卫气(保卫身体的气)却不太听话,跟荣气合不来。荣气呢,就像血管里的乖宝宝,乖乖地走着;卫气呢,就在血管外面晃悠,时不时就调皮捣蛋一下,导致汗液不受控制地往外冒。”
“那怎么办呢?”小弟子一脸期待地问。
张仲景仙师捋了捋胡子,慢悠悠地说:“咱们得让卫气也乖乖听话,跟荣气握手言和。怎么做呢?复发其汗则愈,宜桂枝汤!”
“复发其汗?这不是越出越多汗了吗?”小弟子挠挠头,一脸疑惑。
“哈哈,小家伙,此汗非彼汗也。桂枝汤能让卫气重新排好队,不再乱窜,这样出的汗就是正常的汗,能把体内的邪气带出去,病就好啦!”张仲景仙师解释道。
“哦~原来如此!那桂枝汤怎么做呢?”小弟子眼睛一亮,迫不及待地问。
“来来来,听好了。桂枝三两(换算成现代就是15克,一两等于5克哦),芍药三两(也是15克),炙甘草二两(10克),生姜三两(15克,切片),大枣十二枚(劈开,别小看这大枣,可是调和气血的好帮手呢)。”张仲景仙师边说边比划,仿佛在给小弟子上一堂生动的烹饪课。
“把这些药材放到七升水里,煮啊煮,煮到只剩下三升汤水,然后把药渣子倒掉,剩下的汤水分三次喝。喝之前呢,最好先盖上被子捂一会儿,让身体微微出汗,就像小雨点轻轻落在身上那样,可别像大雨倾盆哦,那样病可就好不了了。”张仲景仙师讲得绘声绘色,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
“那如果喝了一次就出汗了,病也好了,还用继续喝吗?”小弟子追问道。
“那当然就不用啦!病好了还喝啥?不过啊,要是喝了没出汗,那就再按前面的方法喝。要是还不出汗,那就缩短喝药的时间间隔,半天内把三服药都喝完。病情严重的呢,就一天到晚不停地喝,时刻观察病情变化。”张仲景仙师耐心地解答。
“要是喝了一剂药,病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