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的‘调色盘’出了乱子。正常情况下,咱们的胆汁啊,是肝脏制造出来,通过胆管送到小肠去帮忙消化脂肪的。但要是肝脏或者胆管出了毛病,胆汁就可能乱跑,跑到血液里头去了。这一跑可不得了,血液里的胆红素就超标了,全身的皮肤、巩膜啊,就跟着变黄了,跟吃了什么神奇变色果似的。”
“现在啊,咱们回到你原来的问题,黄疸病,当以十八日为期。这话听起来挺玄乎,但其实啊,就是说黄疸病从发病到病情相对稳定或者好转,大概需要这么个时间窗口。当然了,这是古人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咱们现代人得科学看待,毕竟每个人的体质、病情都不一样嘛。”
“再来说说治疗,治之十日以上瘥,这句话就是说啊,如果治疗得当,十天半个月的,病情应该能有所好转。想象一下啊,这就像是在给身体做了一次大扫除,把多余的胆红素啊、湿热啊这些‘垃圾’都给清理出去了,身体自然就轻松多了,脸色也就慢慢恢复正常了。”
“但是啊,世事无常,有时候咱们也会遇到反剧者,为难治。啥意思呢?就是说有些黄疸病人啊,治着治着,病情不但没好转,反而加重了。这时候啊,咱们医生就得挠头了,心里头那个纠结啊,就跟解不开的数学题似的。为啥会这样呢?原因可多了去了,比如病情太严重、治疗不及时、身体太虚弱、药物不对症等等。所以啊,治疗黄疸啊,得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不能一刀切。”
“说到这里啊,小徒啊,你得记住,中医看病啊,讲究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就像咱们平时做菜一样,同样的食材,不同的人做,味道就是不一样。为啥?因为每个人的手艺、口味、心情都不一样嘛。看病也是一样的道理,同样的黄疸病,不同的人得,病因、病机、症状都可能不一样,所以治疗的方法也就得因人而异了。”
“当然了,要想治好黄疸病啊,光靠医生是不行的,病人自己也得努力。比如说啊,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啊,别熬夜、别过度劳累、别暴饮暴食啊;还要注意饮食调理啊,多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啊,少吃些油腻辛辣的东西啊;还有啊,保持心情愉悦也很重要啊,别整天愁眉苦脸的,跟个小老头似的。”
有一天,咱们这位勤奋好学的小弟子,眉头紧锁,一脸迷茫地走到张仲景仙师面前,恭敬地鞠了个躬,开口问道:“仙师啊,我这心里头有个大大的问号,不吐不快!您瞧,有些人呢,生了病,脉象沉沉的,跟石头掉进深潭里似的,半天不见动静;然后呢,他们还特别想喝水,好像刚跑完马拉松,渴得能一口气喝干一条河。这到底是哪路神仙在作怪啊?”
张仲景仙师一听,哈哈一笑,那笑容慈祥得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又惬意。他轻轻捋了捋下巴上那飘逸的胡须,悠悠地说:“这事儿啊,咱们得从中医的角度,慢慢道来,保证让你听完之后,不仅恍然大悟,还想拍手叫好!”
“首先呢,咱们说说这‘脉沉’。脉象啊,就像是身体内部的小信使,悄悄告诉我们身体的秘密。脉沉,就意味着这气血啊,它不走寻常路,不乖乖地浮在表面让人一眼看穿,而是偷偷溜到了深处,藏起来了。这通常意味着什么呢?要么是身体里头有寒气,把气血冻得缩成一团;要么是正气不足,气血没力气往上冲,只能窝在底下。总之,都不是什么好事儿。”
“再来说说这‘渴欲饮水’。咱们人啊,正常情况下,喝水就像给花儿浇水,适量就好。但要是突然变得特别渴,那肯定是身体在喊救命呢!要么是体内津液被烧干了,急需补充;要么是水分分布不均,有的地方旱得要命,有的地方却泛滥成灾。这就得好好琢磨琢磨了。”
小弟子听得连连点头,眼睛越瞪越大,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张仲景仙师见状,更是笑得合不拢嘴,接着说:“别急,还有更精彩的呢!如果这个人啊,脉沉、口渴,再加上小便不利,嘿,那可就得小心了,后头十有八九会发黄!”
“发黄?你是说他会变成小黄人吗?”小弟子一听,差点没忍住笑出声来,这中医术语还能这么逗趣?
张仲景仙师也被逗乐了,他拍拍小弟子的肩膀,笑道:“虽不中,亦不远矣!我说的发黄,可不是真的变成小黄人,而是指身体内部可能出现的一种病理状态——黄疸。黄疸啊,就是身体里的湿热邪气太盛,把胆汁都给熏得变了色,然后通过血液跑到全身各处,皮肤、巩膜、小便,哪儿哪儿都黄得跟秋天熟透的柿子似的。”
“那为啥脉沉、口渴、小便不利就会引发黄疸呢?这里面有啥门道?”小弟子眨巴眨巴眼睛,一副求知欲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