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刘海其实早有预料,因为据他所知,二战当中,美军可是把这款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好用,也并非吹得那么神奇的轰炸机瞄准具看的很重,保密极为严格。
他上辈子看过的一部战争电视剧《空战群英》中,多次出现了在紧急情况下,销毁诺顿投弹瞄准具的场面。
那么,这台设备是个何方神圣,以至于在空战坠机时,美军需要拼死销毁呢?
比如这部电视剧的第3集当中,空袭施魏因富特轴承厂后,机群转向北非,遭重创的飞机必须减重,投弹手诺姆按照机长指令,将诺顿瞄准具拆下丢进地中海。
又比如在第5集里面,中队长伊根机组弃机跳伞,投弹手汉博恩身负重伤,导航员使用配枪击碎诺顿瞄准具。
这是因为在20年代初,美国海军发现,在一般的6000米投弹高度上,必须提前4000米投弹,而且飞机的航向和速度,也必须加以精确控制,才不至于将炸弹乱扔一气。
因此,海军指示顾问工程师卡尔·诺顿设计精确投弹瞄准具。
诺顿是一位荷兰裔工程师,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精通精密机械设计,1904年移民美国后,与工程师埃尔默·斯佩里合作,从事陀螺稳定仪的开发,这为他研制轰炸瞄准具奠定了基础。
诺顿利用陀螺稳定原理,在1931年开发出不受飞机飞行姿态影响,可以保持瞄准目标的MK.15型瞄准具。
投弹手输入空速、风向、高度等数据后,由瞄准具内部的模拟式微分计算机,计算投弹时机,投弹手只需微调航向和偏航旋钮,确保瞄准镜中的十字线与目标重叠就可投弹。
在当年的测试中,对靶船命中率达到50%。
同时,美国陆航也对诺顿瞄准具产生了兴趣,但限于陆海军利益之争,和诺顿的Carl L. Norden, Incorporated公司产能不足,陆航从海军手里买不到几台。
1937年,陆军找卡尔·诺顿的前东家,斯佩里公司开发替代方案,斯佩里公司开发出了,使用高速电子陀螺仪的A-5型飞行稳定器,可以在投弹航线上,稳住轰炸机的飞行姿态。
陆航使用A-5与MK.15组合,试验发现轰炸精度,比单独使用瞄准具大幅提高。
然而,海军始终拒绝转让技术,也拒绝修改瞄准具,以适配飞行稳定器,使得陆航手里的这两种设备,一时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
首到美国参战后的1942年,研发自动驾驶仪的霍尼韦尔,将A-5型飞行稳定器与C-1型自动驾驶仪整合,诺顿瞄准具才实现无修改适配装机,也就诞生了美国轰炸机上,标配的诺顿轰炸瞄准系统。
讽刺的是,此时的海军,己经转向精度更高的俯冲轰炸,专门为海军生产的几千套诺顿瞄准具成了剩余物资,最后都转手给了陆军。
陆军则先后投资建造六家工厂,生产了72000余台瞄准具,每台价格高达8800美元,而整个诺顿项目则花了陆军15亿美元,相当于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的一半!
诺顿公司在1940年吹嘘说,在9000米高度,将炸弹扔到一块5米见方的平地上“没什么难的”,甚至能在6000米高度,将炸弹扔进一个泡菜桶,形成了传说至今的“泡菜桶神话”。
然而,1940年美国陆航使用诺顿训练时,4600米高度投弹圆概率误差CEP只能达到120米(50%的炸弹落在以目标中心为圆心半径120米的圆内),在实战中受气象和防空干扰,精度只能更差。
1943年3月18日,第303轰炸机大队空袭不来梅,是首次大规模应用诺顿瞄准具,当天轰炸效果尚可,76%的炸弹命中距离目标300米范围以内。
在之后的战斗中,陆航发现,1943年投弹CEP平均也只能达到370米;
而飞行员们的估计,更加接近现实:90%的炸弹都扔丢了。
例如在1943年10月,对施魏因富特轴承厂的空袭中,250架B-17投下的炸弹,只有10%落在了距目标150米范围内。
真正改变了战略轰炸态势的,是李梅引入了“战斗箱”编队,密集的轰炸机群,在提供防御火力的同时,由优秀投弹手控制的首席领航机,带领整个大队投弹。
而杜立特接管第8航空队后,放弃了高空目视精确轰炸,采取护航战斗机攻势作战消耗德国空军,轰炸机则在机载地形雷达引导下,克服恶劣天气执行任务。
雷达的出现,极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