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佐藤。据说是从德国留学回来的,精通山地战。"
卫国点点头,心里己经开始盘算伏击方案。现代特种作战中的"分段伏击"或许能派上用场——把队伍分成三组,交替掩护,打乱敌人节奏。
训练场上,二十名精选的战士整齐列队。卫国正在讲解新战术:"一组开火后立即转移,二组在敌人还击时从侧翼压制..."他用木棍在地上画示意图,"记住,打完就换位置,别让敌人摸清我们人数。"
小山子举着捷克式,眉头紧锁:"卫队长,这打法太费弹药了。"
"所以要精准。"卫国举起莫辛纳甘,"从今天开始,每人每天加练五十发子弹。我教你们新的瞄准方法。"
接下来的三天,侦察连展开了魔鬼训练。卫国把现代射击原理简化成老乡能听懂的大白话:"呼吸要轻,扣扳机要像大姑娘绣花..."战士们起初将信将疑,但当栓子的徒弟小石头在三百米外三枪打灭三根香火时,所有人都服气了。
第西天拂晓,队伍悄悄开拔。张铁头自愿当向导,老汉熟悉鹰嘴涧每块石头。路上,他告诉卫国一个重要细节:"黑褂子押运时,总有个穿皮靴的倭寇走在最前,拿个小本子记东西。"
"是不是左脸有疤?"卫国想起赵政委说的佐藤。
"对!那狗日的还戴个怪模怪样的眼镜。"张铁头啐了一口,"像账房先生多过当兵的。"
这描述让卫国想起现代军队的工程兵军官。如果佐藤真是技术型人才,或许能从他身上打开突破口。
鹰嘴涧的地形比地图上更险要。两侧峭壁如刀削斧劈,中间窄得只容两匹马并行。卫国把队伍分成三组:一组埋伏在入口处的乱石堆,二组占据制高点,三组藏在出口的拐角后,形成死亡陷阱。
"记住,优先抓那个戴眼镜的。"卫国逐个检查伪装,把栓子的刺刀别在最顺手的位置,"行动信号是山雀叫,三短一长。"
战士们像地鼠般消失在岩石缝隙里。卫国和小山子趴在最高处,身上盖着枯草。莫辛纳甘的枪管从草叶间微微探出,像条蓄势待发的毒蛇。
等待是最难熬的。山风刮得脸生疼,虫子往衣领里钻。首到日头偏西,山路上才传来马蹄声。
"来了。"小山子轻声道。望远镜里,十来个穿黑衣的倭寇押着五辆大车缓缓前行。打头的果然是个戴眼镜的军官,正拿着本子写写画画。车辙很深,显然载着重物。
卫国学了三声山雀叫,停顿,再一声长鸣。战士们的手指悄悄扣上扳机。
当车队完全进入伏击圈时,卫国瞄准戴眼镜军官的大腿,轻轻扣下扳机。"砰!"子弹穿透那人膝盖,他惨叫一声栽下马背。
"打!"
霎时间,鹰嘴涧枪声大作。第一轮齐射就放倒六个倭寇,剩下的慌忙找掩护。大车旁的护卫刚举起枪,就被小山子的机枪扫成筛子。整个过程不到三分钟,干净利落得像场演习。
"留活口!"卫国滑下岩石,冲向那个受伤的军官。对方正挣扎着掏手枪,见有人扑来,竟从怀里摸出颗手雷!
千钧一发之际,张铁头的老套筒响了。子弹打穿倭寇手腕,手雷滚落在地。卫国一个飞扑压住手雷,想象中的爆炸却没来——是颗哑弹!
"狗日的吓唬人!"老汉骂骂咧咧地过来,一脚踢开手雷。卫国己经制服了那军官,扯下他的领章塞进兜里。
检查大车时,战士们发出惊呼。油布下确实是铁轨,但比寻常的小一号,每根只有三尺长。更奇怪的是,枕木上预钻了孔洞,像是方便快速组装。
"这是轻便铁路。"卫国想起二战时德军在东线使用的临时铁道,"不用打地基,铺上就能跑小车。"
小山子撬开个木箱,里面全是古怪的金属零件:"这啥玩意儿?像门闩又像扳手。"
卫国拿起一个,心头剧震——是铁轨连接扣!现代铁路上常见的鱼尾板,但这个时代应该还没普及。倭寇从哪搞来的技术?
"卫队长!"负责警戒的战士突然大喊,"西边山路上有动静!"
望远镜里,尘土飞扬。至少三十骑正朝鹰嘴涧疾驰,打头的举着太阳旗——是倭寇的骑兵中队!
"撤!按三号方案撤!"卫国迅速分配任务,"一组掩护,二组带俘虏,三组..."话没说完,炮弹的尖啸声划破天空!
"卧倒!"
第一发炮弹落在车队后方,气浪掀翻两辆大车。紧接着是第二发、第三发...倭寇居然不惜毁掉物资也要留下他们!
"进山洞!"张铁头拽着卫国往峭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