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程公子不愿娶亲?”这句话犹如一道惊雷,在程远之耳边炸响。·天_禧_暁-税¢蛧! ′更,歆?嶵*筷/
他面沉似水,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端起茶杯,轻抿一口。
“周会长可是广州商界的领袖人物啊。”说话之人继续道,“他的女儿更是毕业于圣玛利亚女中,不仅精通英法双语,而且容貌姣好,气质出众,绝对配得上程家。”
程远之的指尖在茶杯上微微收紧,那青瓷杯胎薄如纸,几乎能感受到茶汤的温度。他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张照片,照片里的少女身着白色洋装,脖子上挂着一个小巧的金十字架,笑容甜美,宛如天使。
然而,这个金十字架却让他想起了母亲藏在银十字架里的联络图。那场惊心动魄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
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与爱情无关,甚至与家族也没有太大关系。,x`x!k~a!n_s`h?u^w?u\.-c*o`m+父亲需要周家的航运牌照,校方需要程家的军火渠道,而周家则想借此攀上军方的关系。
“学生认为……”程远之缓缓抬起眼,首视着对方,茶汤映出他那微微绷紧的喉结,“革命尚未成功,此时不宜考虑儿女私情。”
说话之人突然笑了"说得好!但你父亲承诺捐建的新校舍,图纸都画好了。"
程远之假装整理袖口,指尖状似不经意地掠过铜纽扣,目光却如刀锋般迅速扫过文件内容——那是1923年父亲与三井商社签订的煤炭运输协议,泛黄的纸页上盖着褪色的朱印。但红笔圈出的却不是主条款,而是末尾蝇头小楷的附加条款:"乙方须提供船队泊位给日方检疫人员使用"。
他的瞳孔骤然收缩。母亲说过,松本的细菌部队正是伪装成"检疫人员"登船的——那年冬天珠江口爆发的霍乱,船工们死时指甲缝里都渗着黑血。_狐/恋,闻_血? ,无?错*内!容/
"令尊的生意做得很大啊。连日本人都要给他三分面子。"
窗外的梧桐树上,几只知了突然集体噤声。程远之的喉结滚动了一下,这不是夸奖,而是警告——程家与日本的往来,校方早有记录。那些他以为深埋的旧事,其实早就躺在某份档案袋里,像一颗定时炸弹。
“考虑三天。孝道是立身之本,我相信程公子不会让校长失望。”
走出办公室时,程远之的军装后背己经湿透。走廊拐角的镜子里,他看见副官正在收起录音设备——黑胶唱片缓缓旋转,像一张等待吞噬的嘴。
当夜,程远之借口查资料溜进图书馆禁书区。
月光透过彩绘玻璃窗,在《三民主义》烫金书脊上投下血色的光斑。他熟稔地抽出第七卷,书壳内页的夹层里藏着一张薄如蝉翼的字条,墨迹是林书瑶惯用的紫药水——这种战地医院常见的消毒剂,遇热才会显影。
两小时后,一个戴圆框眼镜的图书管理员无声地取走了它。
凌晨三点,程远之翻墙离校。墙头的玻璃碴划破了掌心,血珠渗进青砖缝里,像一粒粒暗红的棋子。他按约定来到西关大屋,门环上挂着的玉簪花铁艺在夜风中轻颤,花蕊处嵌着一枚微型镜头,正对街角的茶楼。
老周点燃煤油灯,火光照亮墙上的华南地图。泛黄的图纸上布满针孔,每个孔洞都插着不同颜色的图钉——红色是军港,黑色是商船航线,而几枚罕见的蓝色图钉,标记着近年突发瘟疫的村庄。
“校方要拿你当筹码。”老周用红铅笔在广州和南京之间画了条粗线,铅笔突然在“潮州”位置折断,“你父亲与日本的旧合约,是校方控制程家的把柄。”
程远之摸出口袋里的文件副本,茶渍在纸上晕染出模糊的锯齿状边缘——离开办公室前,他假装打翻茶杯,借着擦拭桌面的动作,用吸水纸拓印了关键条款。茶水渗透的痕迹恰好掩盖了拓印的纹理,只在“检疫人员”西个字上留下清晰的暗影。
“这不是普通的商业合约。”老周的指尖点在被红笔圈出的条款上,指甲缝里还残留着火药灼烧的痕迹,“1923年,正是日军在华南秘密组建‘波字8604部队’的时间。”
煤油灯突然爆了个灯花,火光摇曳间,程远之看见地图背面透出密密麻麻的铅笔字——是母亲的字迹,记录着当年各港口突然死亡的码头工人名单,死亡原因清一色写着“霍乱”,但发病时间却集中在日军“检疫”后的第三天。
窗外传来打更声,程远之突然明白:校方要的不只是政治联姻,更是程家与日本勾结的活证据。而他,既是谈判桌上的筹码,也是未来军事法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