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公刘邦,攻城之后从来不扰百姓,反而为民除害,与民休养,为民分忧。
丰邑那里的渠知道吧,本来有万亩粮田无水灌溉,只能真正靠着天吃饭。
沛公的兵马刚到丰邑,看看才多长的时间,渠修好了,万亩的良田以后再不用担心,有水灌溉!
各城消息是互通的,百姓们之间接头交耳,口口相传的把好些事传扬出去。
扬名,在上头人的眼里可以无名,只要百姓们知道刘邦是个与民为善,从百姓之中走出去,以百姓的得失为主的,那就可以了。
因此,本来不安的百姓,发现刘邦的军队从不扰民,甚至看到百姓们有难,他们还会帮忙。
一来二去,好感可不就刷满了。
萧何听说刘芜一系列的操作,惊觉于刘芜擅长笼络人心!
哎哟,了不起!
是以,萧何也是要学的,在刘芜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等刘芜听说关于刘邦的传说时,什么赤帝子,斩白蛇起义,全出来了!
刘芜……装神弄鬼的事不是她干的,绝对不是!
后来一打听,得了,萧何干的。
神迹之事,百姓们是相信的,相信得恨不得引以为真,刘芜遗漏的事,萧何必须补充完整。
刘芜默默给萧何竖起大拇指,果然不愧是萧丞相。
三城在手,兵马又得以翻上一翻,刘邦吐了一口气,也得想想接下来的计划。
下一步怎么走?
在提出这个问题前,萧何把天下如今的情况仔细告诉刘邦。
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谁的势头最大,朝廷针对的人都是谁,得清楚。
刘邦重重点头,没错,是要弄清楚的。
“朝廷的情况,丞相李斯死了。”萧何道来,又细细解释,“各地的起义不断,大泽乡起义的楚王陈胜死了。”
就因为陈胜的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的揭竿而起,才让各地的起义如同雨后的春笋般不断的冒出来。没有想到啊,起势最猛的人竟然死。
秦军的强大远在他们的认知之上,他们须得做好最坏的打算。
“我的意思,我们还是跟各地起义军联盟的好,我们势弱。”萧何在此时提出,末了补上一句道:“无论如何得出去走走看看,好了解各地的义军首领。”
提到了解各地的义军首领,刘芜知道,此时的西楚霸王项羽呢,如今才刚开始崭露头角。但就那么一次崭露头角,从此天下无人不识君。
“各地的兵马,离我们最近的是楚王景驹所在地,也就是留县,沛公不妨去一趟?陈胜一死,起义之势不曾因此消亡,如今各国诸侯正希望集合各地的兵马能够一道对付秦军,以灭秦。”萧何把情况道来,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刘邦得走出去,去看看。
听到留县,刘芜想到一个人,留侯张良!
对,张良和刘邦怎么认识的?
不就是在留县认识的吗?
史书上记载的,后来刘邦得天下后,对立下大功的张良许下让他随便挑封地的承诺。
张良没要其他的地方,独要一个留县。道是那是和刘邦初识的地方。刘邦要给张良所谓的三万户食邑,全让张良给推了。
张良,差点把他忘记了。
“去。”之前刘芜对抢奔人的事持反对意见,萧何说完后也拿眼瞅向刘芜,刘邦亦然。随刘芜一个去字落下,众人都松一口气,刘芜道:“我也要去。”
刘邦有些犯难的问:“不去了吧。”
“去,我们去长长见识。爹要长见识,我也要。”刘芜作为一个土鳖,就要去长长见识。
刘邦……想拒绝怕是都不成,转头望向萧何,似在无声询问,他可以把人带去吗?
“也好,小娘子跟着一道去,也许能帮上忙。”萧何看了一圈刘邦身边,范夷他是不好使唤,那么一个人一首以来都以刘芜的先生而居之,刘邦对他的态度客气有礼,他尽不尽心为刘邦,谁都不敢保证。
刘芜对刘邦定然是尽心的,有刘芜跟着,大家稍稍都能安心。
论收拢人心,一个个学得好的就刘邦,不能让刘邦做这个事,得刘芜跟着。
小是小了点,小也有小的好,比如就不会惹人注意,谁能想到刘邦身边顶顶好的谋士能是一个小姑娘?
重点在于,刘芜能管得住刘邦。
刘邦大问题不犯,小毛病大家心里清楚着。
听到萧何认可刘芜一道上路的意思,刘邦问:“那我带多少兵马去?”
“五千。”刘芜给了一个数,刘邦??“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