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不好过?
刘邦目的只有一个,他们父女得想方设法的把人按老实,无论是谁想动都不成。
不把人压老实,很多事情是干不的。
随着刘邦表态,再想拿规矩说事儿的人,都不太说得出来了。
规矩,其实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强势的开国之君,一切规矩都可以由他来定下。
看看秦始皇不就是如此?
刘邦倘若不强势,他们想一想或许还有可能劝着刘邦改改主意。
如今听听刘邦的态度,明摆着就一想法,他要让诸侯王和公主的权利和义务变成一样的。就因为刘芜,他要把之前的规矩全部改掉!
理由还十分充足:刘芜可是功在所有功臣之上的人。
这样的人都不论功行赏,怕是要寒了天下人的心。
有心想要再说些什么的人,看了看沛县的一干功臣都朝刘邦见礼道:“陛下英明。”
论功行赏,理所当然。
对于沛县的功臣们来说,刘芜是天然站在他们那一边的。
论功行赏的事,对天下人而言都是一个公平的代表。
需要人往前冲的时候不论男女之别,天下太平了,该论起功劳的时候,一个个意见多得呢,这论起所谓的规矩,那论起性别,逗着人玩呢?
于此时,刘邦表态,那就让人拿出细节上的章程。
诸侯王和公主一样,都只有食邑,至于手中能够握有多少私兵,就得根据食邑的多少来定,要论标准的话,这些之前都是先例在的,无多少争议。
那,刘芜的赏赐也就下来了,封刘芜为鲁元长公主,食邑一万三千六百户。军权大事,刘芜都可过问。
食邑封赏只比曹参、韩信、萧何多了一点点而己,原以为刘芜会因为是皇帝的女儿,厥功至伟,一定会得到特别的优待。
谁承想刘芜得到的封赏也不过如此。
却不知刘芜另有盘算,和刘邦提及时道:“我是您的孩子,我立下的有目共睹,所有人都一清二楚,我都按规矩,接下来无论爹要怎么样封赏叔伯兄弟们都无人敢有半分不满。他们对大汉的建设无功。想沾爹的光,得爹愿意给他们才算,否则他们每一个人都只能老实待着。”
在刘芜看来,预防世家贵族们的算计重要,一家子太平,别自己给自己家埋雷,引得天下大乱同样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哼,刘芜看着叔伯兄弟们,考虑的何尝不是,一个个本事本事没有,仗着刘邦成了皇帝,以后为权势就想反,不管天下也不管百姓的死活,必须不能容。
倒不如一开始就把人治老实,绝对不能让人有一星半点在以后成为大汉隐患的可能。
“不分封,如何治理天下?这样的天下想要治理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刘邦所拿不准的是,不把兄弟儿子们派出去,不让他们为他守天下,这天下将来会不会易主?
秦始皇的政策当真有用,天下何以乱?
见过秦始皇的刘邦,于此时有些不确定大秦的政策是不是行得通。
“咱们慢慢来,先与民休养,跟人斗智斗勇的事急不得,暂时咱们静下来,别人不动,咱们不动。爹不用怕,我们不会重蹈覆辙的。”刘芜宽慰刘邦。
大汉和大秦是不一样的。
背负六国怨恨而存在的秦朝,当秦始皇不在,从而也失去对六国世家贵族震慑的存在。
加之大秦没了军功制后,让天下百姓看不到上升的希望。陈胜吴广的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喊出无数受到压制的普通人的心理话,自是引得天下群起攻之。上下一心的想办法对付秦朝,覆灭秦朝。
而大汉,是经过诸侯的争斗,顺着民心而成长起来的,刘芜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牢记最重要的一点,施政以安民,让百姓们看到盼头。′萝`拉/小~说, *追¨最!新*章·节¨
刘芜和刘邦仔细说起,“想要治理好天下,咱们得有人才,一个两个不够的,天下百废待兴,爹得招来更多的可用之人,另外,所有的官员不再是世禄世卿,咱们得有对应的考核。当官的不能为君分忧,不能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那样的官要不得。可这事,只能我们知道,暂时不对外说。毕竟得安世家贵族们的心,爹能退让给他们封食邑,有些好处且先给着,让他们以为我们好对付。后续咱们再慢慢收拾人。”
一样一样跟刘邦道来,让刘邦宽心。
刘邦本来有些不确定的,听着刘芜道来时,又觉得其实还好,不算太难的事,他不用过于紧张。走一步看一步,想对付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