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下有办法解决世家贵族,以令国中安宁。”孙狄探了那么久的底,终于道明来意了。
听在耳朵里的刘芜不屑的冷哼道:“把世家贵族杀光,天下谁来治?”
此话落下,让孙狄突然意识到刘芜所看到长远之角度,远在他以为之上。
是啊,世家贵族掌握了书籍,垄断了天下的大部分人才。那些庶族虽然有不少,但和世家贵族比起来,如何比得上?
朝廷不知世家贵族的贪婪,不知他们有意掌控天下吗?
无可奈何啊,治理天下就得靠他们。
为何朝廷建起太学?
为何刘恒下求贤诏书?
目的是只有一个,求人才。
人才有,但远远不够的。
世家贵族们也清楚的知道,因而对于求贤令,他们也参与了。
不想承认也不得不承认,贵族他们养出来的人,人才很多。
刘芜就这一事实也让刘恒明白,求贤令下达,给了很多人上升的空间,也更让他们清楚,知识掌握在少部分人的手里,捏着知识,世家贵族可以自傲,也可以目中无人。
对此,朝廷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都做不到。
所以,皇帝好当?
不,皇帝一点都不好当。
以为大权在握就可以为所欲为?
除非想当一个昏君,一言不合就把人杀了,或者不管百姓们的死活。否则都不可能不管。
想当一个好皇帝,很难。
刘芜其实对自己没有信心,她更不愿意挑起那样的重担,事事自己操心。
像如今,她是只要操一样的心,只要刘恒长成,能够撑起天下,她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当初先帝起兵,只靠一个沛县的人才就足够打天下,纳天下人才为陛下所用,自然也可以令天下大治。”孙狄尝试说服刘芜。
刘芜冷冷的一笑道:“既是以人才而用,避之于世家贵族,只用于庶士?你猜天下世家贵族会不会也揭竿而起,彼时又当如何?一个朝廷,为了避免世家贵族坐大而不敢用,这样一个朝廷就成了全天下最大的笑话。”
刘恒听得点点头,孙狄一僵,刘芜在此时摇头道:“你只看到表面,你所谓的解决世族的办法,是要把他们杀光。杀光就能天下太平?要是可以,我早把他们杀了。打天下和治天下是两回事。有些问题不是不知,只是须得一步一步解决。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让战乱多年的大汉再起乱事,苦的是万千百姓。只要为百姓争得一个休养的机会,也是为朝廷争得一个休养的机会,接下来才能为更长远的事而谋划。”
听着刘芜的话,不知怎么的,孙狄的心越发七上八下。
刘芜道:“治大国,若烹小鲜。!q\d?h~b_s¢.!c?o,m\你以为我不想速战速决吗?内忧外患,大汉是千疮百孔的情况,得一步一步稳稳。对各方,明知他们有问题,有问题也只能忍着,让着,尽可能的让对方安分下来。朝廷不主动出手,那是朝廷对天下人的善意。
“可是如果他们无视朝廷的善意,朝廷再出手收拾他们,谁有理,谁没理儿呢?”
理啊,纵然像他们处于这样的位置上的人,都不是那讲理的人,那又如何?
总要说得过去。
对付不讲理的人用起拳头来,无人可指摘。
可是,人家啥也没有干,就因为人家有权有势,你就拎着刀杀上去想把人杀光,这可就非常不好。不讲理的人也怕不讲理的人,万一要那么一个不讲理的人一个转头对你,问谁能不怕?
既然怕就不会愿意接受那样一个人。
到目前为止,大汉对世家贵族都以礼相待,表露出的态度非常的好,就等于是在跟人说:我是讲理的人,大家相互守守规矩,咱们也是可以好好相处的。
有了大汉的示好,别管世家贵族多不服气让刘邦一个小混混得了天下,刘邦手握那么多的兵马在手,难不成以为他们要是真敢跟刘邦叫板,刘邦不敢杀他们?
但凡要是亮出刀枪打起来的事,不用问,问,贵族也不是那会轻易往前冲跟人打的主儿。
他们只会无声无息的蚕食,尽可能的把他们想要的权和势握在手里。
对此,刘芜也得赞他们一声好。识时务。
对上识时务的人,虽知他们不意好心,那不是暂时显露不出来吗?捉不到人的把柄咱们得认一句服,该让人老实待着就得让人老实的待着。
主动挑事不是不能,就是不可以让人捉住把柄,刘芜一首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