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着,丝毫没有顾忌周围可能有人能听懂。在他们看来,这片土地上,精通俄语的人,恐怕比能造出先进机器的人还要稀少。
就在这时,一号车间门口,早己等候多时的杨厂长和李副厂长,带着一位戴着眼镜、神情略显紧张的年轻翻译,快步迎了上来。
“伊万诺夫同志!沙利文同志!欢迎!热烈欢迎!”
杨厂长脸上堆满了热情的笑容,主动伸出双手。他身材微胖,穿着一身在这个年代算得上体面的蓝色中山装,努力挺首腰板,想要展现出东道主的气势。
李副厂长跟在旁边,同样笑容满面,眼神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他比杨厂长年轻,显得更为精干,目光在两位苏联专家身上一扫而过。
“欢迎苏联专家同志莅临我厂指导工作!”
翻译连忙将杨厂长和李副厂长的话,用流利的俄语复述了一遍。
伊万诺夫脸上恢复了外交场合惯有的礼貌微笑,与杨厂长和李副厂长分别握手。
“杨厂长,李副厂长,很高兴见到你们。”
他的俄语通过翻译传过来,显得彬彬有礼。
“我们对红星轧钢厂早有耳闻,非常期待这次的参观。”
沙利文也象征性地握了握手,脸上的傲慢收敛了几分,但眼神里的挑剔依旧存在。
“是的,希望不会让我们失望。”
他的话语经过翻译,听起来就有些不那么客气了。
杨厂长脸上的笑容僵硬了一瞬,但很快恢复自然。
“请放心,专家同志,我们一定尽全力配合。”
他侧过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车间这边请,我们为各位专家同志准备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区域。”
李副厂长也跟着附和:“对对,这边走,请!”
一行人朝着车间内部走去。
高大空旷的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空气中弥漫着机油、铁屑和汗水的混合气味。
杨厂长努力提高音量,通过翻译向专家们介绍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