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他总会燃一柱檀香。
安亦渐渐明了,生命中的相遇与错过,皆是时代的烙印。
自此,他笔下撰写的新闻,总多了一份对乱世中渺小人生的悲悯。
民国三十七年冬,安将糖画婶子遗留的银票捐予难民学堂。
他在捐册上写道:“愿此银两,暖孤寒之童,如她曾暖我幼时掌心。”
夕阳西下时,他站在租界阳台,望着远处渐渐模糊的城市轮廓。
恍然觉得,糖画婶子的魂灵,或许终于化作一缕青烟,随江风寻到了她未曾圆满的青春。
(写到这里,整个故事收尾成功。可是...竟然还少400多字凑2000。
也不想接下篇的开头影响这篇的凄美感,那可怎么办哟...真的是让人烦恼。
想来想去,就聊聊两位我很喜欢的亡国皇帝吧。
李煜与赵佶皆以艺术造诣着称于世。
李煜工书善画,精通音律,尤以词作名垂青史,其词风从华丽婉约到沉郁悲凉。
赵佶则独创“瘦金体”书法,花鸟画作更是独步古今,将宫廷绘画推向巅峰。
他们对文艺的痴迷远超治国之志,终致江山倾覆。
李煜的《虞美人》是我初中时最喜欢的一首诗,字字泣血,哀婉至极。
还记得当时特意为这首诗做了一个ppt,读书会中进行了分享。
赵佶的《在北题壁》,“萧条孤馆一灯微“,“目断天南无雁飞”,亦流露无尽孤独与寂寞。
李煜生于七夕,逝于七夕,这个巧合恐不是老天爷的嘲讽?
赵佶梦后,挥笔写下,“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此举铸就了汝瓷的天青色釉,也甚是妙哉~
命运以艺术馈赠他们不朽之名。
后世论者常认为,若无帝王之位,李煜或成一代文宗。
而赵佶的艺术辉煌和让人瞠目的收藏品却难离权力支撑。
在我眼中吧,两者皆各有其丰厚的文学造诣。
前者是词,后者是画与字,都深得我心。
正正好好2000字,完美,收工~
明个儿见,宝汁们~)
喜欢诡异无限:废号重启的打工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