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孙荞只当没听见:“给他多用些刑,不必客气。”
孟玚:“……一定。”
白锦溪的负伤令高浪街紧张了好几日。水龙吟和三教九流的帮众不停巡街,流言被捏造得十分离奇,街头巷尾两种议论:一是白锦溪和姜盛大打出手,白锦溪负了伤,二是白锦溪被相好捅了刀子,危在旦夕。孙荞天天在小寒家的面摊上吃水滑面,吃到摊主两夫妻对她失去戒心,开始和她议论起白锦溪和水龙吟。
小寒对这些江湖事也十分感兴趣。她最喜欢问的还是孙荞的龙渊刀。孙荞问她是否想学武,小寒挠头笑笑:没钱。
她一路从故乡流浪到池州,是这对无儿无女的夫妻收留了她,给她住给她吃穿,她只要在面摊帮忙就行。夫妻俩指望她嫁人后多多帮衬,少女对此心知肚明。池州的武馆、门派虽多,拜入门中都需要一些银两捐赠,她并无勇气跟养父母要这笔钱。每次见到孙荞和龙渊,她便细细地抚摸刀鞘,不停问孙荞与江湖、武斗有关的事情。
“你想去闯荡江湖?”孙荞说,“江湖可不是能容纳你这样姑娘的地方。”
“江湖人不都行侠仗义么?跟你一样。”小寒不信。
孙荞不笑,也不见任何喜悦,眼神像一潭死水:“别去。”
这一日夫妻俩在面摊忙碌半天,便因风寒去了医馆,小寒独自一人忙碌。她手脚勤快灵活,东走西走,像一头又轻快又灵活的小兽。她腰上一串挂饰叮铃当啷,是五个古铜色铃铛串成一串,随着行走发出脆响。但再细看,原来只有半片铃铛:仿佛有人把这串铃铛从中竖直剖成两半,连响声也脆得不够响亮。·2.8-看′书?网` ·更,新¢最~全^
澄衣江一带的村镇常有山野怪谈。村人会在屋檐下结这样的铃铛,或者三个,或者五个,最多的有七个,一般挂上三两串,用来警醒家人。山中怪事颇多,传说若是有不应闯入人世之物踏足村庄,带来的邪气便会鼓动铃铛,整条村子都会随之响起铃铛之声,提醒村人提防。
袁泊和孙荞也在自家屋檐底下挂过这样的铃铛。她常在檐下跟儿女说山中的种种怪谈:身高九尺的神灵,寄身水井的甘露仙、因吃不饱肚子而下山觅食的熊人……风总是从澄衣江吹过来,铃铛颤抖响动。儿子会被这声音吓得圆睁双眼,刚学会走路的女儿并不能理解这些故事的意义,但看见哥哥神色有异,总是先呱呱大笑。
“……姐姐?”
小寒喊了她好几声,孙荞才反应过来。
“你这铃铛怎么只有一半?”她问。
“离家时就剩一半,便带在了身上。”小寒闲了一会儿,搬凳子坐到她身边,“这铃铛雾隐山里家家户户都有。”
孙荞奇道:“你也是雾隐山里的人?”
“是呀,若不是三年前的洪灾……”小寒不说了。
孙荞也不问,两人静坐在面摊上,看人来人往。路过的货郎都背着货箱,三三两两的,挂着蓝白二色的池州信结。
“你见过红白二色的信结吗?”孙荞随口问。
“没见过。”小韩答,“但只有雾隐山神才能用红白二色的信结。”
孙荞大吃一惊:“什么?!”她一路询问,包括孟玚这等饱读诗书之人,都从未听过这个说法。
小寒左右匆匆一看,贴在孙荞耳边说话:“最近池州有个人在客栈被杀了,大家都说,杀人的是雾隐山神。”
雾隐山从古以来便有神灵庇佑。许多年前天地大战,有天神双手持重斧落入雾隐山,失去记忆,被雾隐山人捡走。大战末期,神灵法术乱飞,巨大火球从天而降。是这位落入人间的高大神明持双斧护卫雾隐山,雾隐山才能安然无恙,没有一个人因大战而死,也没有一个人流离失所。乱象平息后,那天神拒绝回归天庭,拿着两把斧头,走入了雾隐山深处,化为雾隐山神,世世代代庇佑山民。
“池州信结”的真正起源,是雾隐山神斧柄上的挂饰。雾隐山神的挂饰是红白二色的绳结,而池州货郎们只能用蓝白二色的绳结,一来他们在澄衣江边长大,信奉水神,而来也是借这绳结的模样,祈求雾隐山神保佑。
“……你怎么知道?”孙荞问,“你爹娘说的?”
小寒:“住在雾隐山里的人都知道。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