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了赵铁柱!”少年激动得上蹿下跳。
张扬州匆匆穿好衣服,跟着林建国来到村口的打谷场。那里己经围满了人,中间的空地上,林建军正被村民们高高抛起,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张哥来了!”有人喊道。人群自动分开一条路,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张扬州身上。
林建军跑过来,一把抱住他:“张哥!俺按你说的做,三招就把赵铁柱干趴下了!他到现在还想不明白咋输的!”
村民们七嘴八舌地围上来,有夸林建军的,有打听张扬州来历的,场面热闹非凡。
林支书走过来,重重地拍了拍张扬州的肩膀:“好小子!有两下子!”他转向村民,“都静一静!我有话说!”
人群安静下来,林支书清了清嗓子:“张知青来咱村虽然时间不长,但帮了大家不少忙。昨天他还跟我提了个改造猪圈的法子,我觉得可行。从今天起,张知青就是咱村的养猪技术员了,工分按最高标准算!”
村民们热烈鼓掌。在这个集体主义的年代,能为集体做贡献的人最受尊敬。
张扬州从一个外来的知青,一跃成为村里的“技术人才”,地位大大提高。
张扬州谦虚地摆摆手:“谢谢大家信任。不过改造猪圈需要人手...”
“俺来帮忙!”
“算俺一个!”
几个年轻小伙子立刻响应。张扬州注意到,其中就有昨天对他爱搭不理的几个村民。看来林建军的胜利为他赢得了不少好感。
接下来的日子,张扬州忙得脚不沾地。白天带领村民们改造猪圈,晚上去林家“教功夫”——实际上是为了多看看林秀。两人的关系在这种日常相处中悄然升温。
猪圈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有了充足的人手,引水渠很快挖好,冲洗系统也搭建起来。张扬州还设计了一个简易的粪便收集池,既能保持猪圈清洁,又能为村里提供肥料。
最让村民们惊叹的是分圈饲养的方法。张扬州按猪的大小和性别分开圈养,减少了打架和挤压,猪的长势明显好了起来。
“张知青,你这法子神了!”负责养猪的老李头啧啧称奇,“这猪崽子比往年同期重了起码三十斤!”
张扬州笑而不语。这些在现代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养殖技术,在七十年代的农村简首是革命性的创新。
一天傍晚,张扬州正在检查新搭建的猪圈顶棚,林秀匆匆跑来:“张知青,俺爹让你去大队部一趟,说有重要事。”
张扬州拍拍身上的木屑:“知道什么事吗?”
林秀摇摇头,眼睛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好像是好事!公社来人了!”
张扬州心里一动,跟着林秀来到大队部。屋里除了林支书,还坐着两个穿干部制服的中年人。
“张知青,这是公社的王主任和刘技术员。”林支书介绍道,“他们听说你改造猪圈的事,特意来参观学习。”
王主任热情地握住张扬州的手:“小张同志,你的创新精神值得表扬啊!我们看了你改造的猪圈,比公社养猪场的还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