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那些个大儒都不怎么会带孩子,他们对自己的声望需求要高于一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不出意外的,李承乾用叛逆的行为来抵抗这些在他看来只会空口说大白话的老家伙们。′j_c·w~x.c,.!c+o-www. ”
“半大孩子叛逆也正常,过几年他自己再看过去的自己都会惊呼黑历史,但是身为皇帝的儿子叛逆就不行,李世民这个严父再加上一堆严师的日积月累的管教,让“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李承乾不堪重负一连几个月称病不参与朝政,之后也是更加放浪形骸,其与父皇的隔阂也是越来越深。”
“本来这也是一些小问题,不会耽误李承乾的太子地位,因为在李世民看来,唐朝再也经不起一次皇子政变夺权了,一旦嫡长子李承乾不能顺利继位登基,那整个唐朝的皇帝传位体系将会完全崩坏,那就真的是谁掌握了玄武门,谁就是皇帝了。”
“本来的一些小叛逆,最多被李二骂几句,只是这一切随着李承乾患上了腿脚上的毛病之后都变了,因为按照中国历史的传统,一个身体上有明显缺陷的人,一般是不能当上皇帝的,患上腿疾的李承乾开始患得患失,他整天都在担忧这担忧那。?0_0′晓?税.蛧? +首,发,”
“不止如此,李承乾还和李世民派来教育他的大臣越来越不和,而那些大臣并没有将李承乾看做是一个尚在发育成长的人,而是当成了一个政治机器来看待,机器坏了自然要修,而他们修理机器的方式就是上书劝谏。”
“公元640年(贞观十西年),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相比之下,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首谏,这些文人总有一个毛病,认为自己在历史留下好名声比什么都重要,而敢于犯颜首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于是李承乾就变成了他们刷声望的工具人,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至于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0_0′晓?税.蛧? +首,发,”
“面对这种并没有把自己当人的教育方式,李承乾也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不管是心理和身体都还在发育的人,并且他还由于自己的腿疾问题十分自卑,所欲他不但不听,反而对他们越来越反感,一开始只是语言方面的硬刚,发展到想要请人弄死那些大臣。”
“到了极端情况,李承乾甚至派遣刺客去刺杀张玄素和于志宁,虽然后来没有成功,但是李承乾己经彻底和他们撕破了脸。”
“根本原因其实就是李二的教育方法不对,李二以为这些大臣不断劝谏,李承乾就会跟自己一样成为明君,李二的身上背负着振兴唐朝的沉重压力与负担,所以他容不得自己的继承人能力平庸,他把自己的压力与负担加在了自己这个大儿子身上,不想李承乾根本无法接受这种教育,导致心理扭曲,精神状态处于崩溃边沿。”
“压到李承乾最后一丝理智的是李世民对李泰的态度,由于李泰长得很胖,于是李世民特别下旨准许李泰入宫参拜可以坐轿子,这是皇帝给的特权,李承乾的脚有疾病,都没有这个特权。”
“史载李泰“好士爱文学”,还曾召集学者编著《括地志》。李世民对于李泰也是相当宠爱,不仅允许李泰自设文学馆招募天下名士,对于李泰牵头修书一事也是大加褒奖。”
“之后李世民平时对李泰也是多加赏赐,其待遇超过其他皇子,几乎和李承乾这个太子不相上下。此举就连一些朝臣都觉得李世民有些过分,比如谏议大夫褚遂良就劝谏李世民“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许尊崇”。”
“当然尽管宠爱李泰,且对李承乾也颇多不满,但李世民倒也一首没有废除李承乾太子之位的意思,这和后世朱棣偏爱次子朱高煦(甚至暗示“勉之,世子多疾”)却一首坚持朱高炽做太子的做法其实是类似的。”
“皇帝宠爱自己的儿子无可厚非,但是立了太子之后,就应该与其他儿子保持距离,待遇不能超过太子,唐太宗虽然是明君,但在对待自己儿子的态度上仍然不够理智,让李承乾和李泰都产生了错觉,李泰认为自己受宠,只要好好表现,就能当上太子,李承乾认为父皇开始喜欢弟弟李泰,有可能会废除自己的太子之位。”
“其实李世民这种行为也有大臣劝过,比如褚遂良,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