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的目光并未刻意停留在杨庭身上,仿佛只是在与首辅探讨国事。
杨庭何等老辣,自然听得出皇帝话语中的试探。
他心头微凛,但面上神色不变,反而顺着皇帝的分析,捋着花白的胡须,沉声道:
“陛下明鉴!老臣以为,这三种可能,皆有道理,甚至可能相互交织”
他首先排除了最容易引起猜忌的选项:
“陛下所言‘某些心怀不满的势力’…老臣以为,虽或有不满之声,但行此等刺杀钦差、掳掠朝廷命官、形同叛逆之举,风险与代价实在太大,非有泼天血仇或巨大图谋,断不敢为。
此等行径,无异于自绝于朝廷,自绝于陛下!稍有理智者,必不敢轻易尝试。
故,老臣以为,此非主因”
这番话,既撇清了自己的嫌疑,又暗合皇帝“图谋更大阴影”的思路。
接着,他分析第一种可能:“临安案余孽及其背后朝中牵扯,报复之心最切,动机也最首接。
宁校尉断其财路,毁其根基,送其党羽入狱问斩,此乃不死不休之仇。
他们有能力、有动机铤而走险,此为首要之疑!”
他肯定了皇帝的第一个猜测,并将之列为重点。
然后,他抛出了新的猜测:
“其二…陛下可还记得,先帝驾崩时,诸皇子…”
他点到即止,随即话锋一转:
“楚亲王殿下,蒙陛下隆恩,赐封亲王,恩旨留京荣养。
殿下虽深居简出,然其身份特殊,难免…成为某些不甘沉寂之人心中的一面旗帜。
若有人欲借宁校尉之事兴风作浪,或嫁祸于人,或浑水摸鱼,未必不会将祸水引向楚王府方向,此不得不防!”
萧景琰眉峰微挑,对这个指向他三弟的猜测似乎有些意外:
“景弘?他素来安分,与宁川更无交集,动机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