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生之苦,死之惧,人皆有之,此乃常情。您不必为此感到羞愧。”
他的第一句话,便让霍振雄那紧绷的、骄傲的神经,有了一丝松动。
“道家典籍《道德经》有云:‘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张清源看着霍振雄,缓缓解释道:“世人皆将‘生’视作开始,将‘死’视作终结,故而贪生怕死,执着于‘生’。然在道看来,‘生’与‘死’,不过是同一条道路上的两个不同驿站罢了。
我们从‘无’中来,是为‘出生’;最终回归于‘无’,是为‘入死’。这本就是一场自然的旅程。
为何世间十有三西的人会长寿,十有三西的人会夭折,又有十有三西的人本可长寿却因妄动而早早踏入死地呢?
其根本原因,便在于‘以其生生之厚’——因为他们把‘活着’这件事,看得太重、太厚实了。”
霍振雄愣住了,他咀嚼着“以其生生之厚”这六个字,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思索。
张清源继续说道:“《庄子》中亦有典故。庄子之妻亡故,其友惠施前往吊唁,却见庄子正盘腿坐地,一边敲打着瓦盆,一边放声高歌。
惠施不解,责备他太过无情。
庄子却言:‘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西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他将这段古文,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给霍氏父子听:“庄子是在说,我的妻子,其最初本就没有生命,不仅没有生命,甚至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甚至没有气息。
她只是混迹于那混沌恍惚的‘道’中。
后来,‘道’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气息,气息变化,产生了形体,形体变化,才有了生命。
如今,她又变化而回归于死亡。这整个过程,就如同春夏秋冬西季运行一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她此刻正安安稳稳地睡在那名为‘天地’的巨大卧室里,而我如果还在一旁哇哇大哭,那只能说明我自己不懂得天道命运的真谛,所以我才停止了哭泣。”
霍启邦听得入了神。他从未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过死亡。在他的认知里,死亡就是终结,就是失去,就是悲痛。
但在庄子的描述中,死亡,似乎更像是一场回归,一次变化,一个自然过程中的环节。
张清源的目光转向窗外,那棵枝繁叶茂的古树,轻声道:“老居士,请看这山中草木。春发,夏荣,秋枯,冬藏。叶绿,叶黄,叶落,最终腐朽,化作春泥,又滋养出新的生命。
可曾有哪一片树叶,因畏惧凋零而怨天尤人?它们只是遵循着天道,完成了自己一季的使命,最终又回归到那个化生万物的‘道’中去了。
人,亦是如此。”
他将目光收回,重新落在霍振雄那张写满了痛苦与挣扎的脸上:“您这一生,奋力拼搏,建功立业,便如同这夏日之树,极尽繁茂,为这个世界遮风挡雨,创造价值。
如今,秋日将至,这并非是惩罚,亦非终结,而是一个生命周期中,必然的、神圣的一环。
您所恐惧的,并非‘死亡’本身,而是对‘失去’与‘未知’的执念。”
“您不甘心失去您所建立的一切,不甘心从一个掌控者变为一个无力者。这种‘不甘’,便是您痛苦的根源。您觉得,死亡之后是一片虚无。
然在道看来,死亡并非虚无,而是‘回归’——回归到那个诞生了您,也诞生了万事万物的、永恒的‘道’之中。如同落叶归根,江河入海。”
一番话,如醍醐灌顶,又如暮鼓晨钟,重重地敲击在霍振雄的心上。
他那因为恐惧而始终紧绷的心弦,在这一刻,似乎被轻轻地拨动,发出了一声清越的颤音。
回归……不是虚无,而是回归吗?
这个全新的概念,像一道微光,刺破了他心中那片坚冰般的黑暗。
他依旧恐惧,依旧不甘,但那份被逼到绝境的、令人窒息的绝望,似乎有了一丝松动的迹象。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其长短。夏蝉不知春秋,朝菌不知晦朔,它们的存在,亦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张清源的声音愈发平和,“真正的生命质量,在于心之安宁,在于神之清明。
若日日在恐惧与不甘中饱受折磨,纵然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