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只竹瓢,舀来了那充满了灵气的井水,回到客堂,为众人,沏上了一壶,此生,可能都再难饮到的“仙茶”。
茶香,清冽而又甘醇。众人饮下,只觉得一股暖流,从腹中升起,流遍全身,通体舒泰,飘飘欲仙。
在这间充满了灵气的客堂里,张清源才将昨夜那场惊心动魄的“应劫”之事,用一种举重若轻的、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简要地,讲述了一遍。
当然,他隐去了所有关于自身凶险、关于“以身做祭”的细节。他只是告诉众人,此观,与青云山水相连,前日,山水有恙,故而天时不正。他只是,顺天应人,提前,将这座道观的“根”,与这片大地的“脉”,重新连接了起来。而那场看似恐怖的雷暴,也并非天劫,而是天地,为这座新观,为这三尊祖师法相,所行的“庆典”与“洗礼”,是为“神光天授,以证其位”。
这番解释,虽然依旧充满了玄奇,但对于这些早己亲眼见证过无数“神迹”的人来说,却是最为合理、也最让他们心安的答案。
他们看着眼前这位云淡风轻的年轻道长,心中的敬畏与感激,早己无以复加。
……
此后的数日,三清观,迎来了它新生之后的第一批,也是最特殊的“客人”。
林建民、秦教授等人,都暂时放下了手中的俗务,心安理得地,在这座真正的“洞天福地”里,小住了下来。
他们仿佛,在进行着一场灵魂的“朝圣之旅”。
他们每日,饮灵泉,食灵蔬,在那充满了灵气的庭院中,听松涛,闻鸟语。他们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恢复着健康与活力。
林建民那因为早年商场打拼而留下的诸多隐疾,不药而愈;秦、何、童三位老先生,更是感觉自己仿佛年轻了十岁,不仅身子骨硬朗了,连思维,都变得比以前更加地敏捷、清晰。
而张清源,也在这段难得的清闲时光里,与他们,进行了数次深入的长谈。
他与秦、何二老,探讨着那本《匠心营造录》中,关于“技”与“道”的奥秘,并结合自己对“阵法”与“气场”的理解,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他也向林建民、王金富(闻讯后也赶来了)、叶家兄妹等人,更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于“财富”、“事业”、“与家族传承”的看法。他告诉他们,真正的财富,是“功德”;真正的事业,是“利他”;而真正的传承,是“德行”。
这几日,三清观的客堂与庭院里,时常,能看到一幅奇特的景象——
一位身穿布衣的年轻道士,正悠然地,为几位在外界跺一跺脚,都能让一方经济为之震颤的、真正的“大人物”,讲述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古老智慧。而那些大人物们,则如同最虔心的小学生,聆听,记录,时而,为了一句话,而陷入长时间的沉思。
终于,在离别之际,林建民,代表所有人,向张清源,提出了一个,他们早己共同商议好的、最为郑重的请求。
“道长,”林建民的神情,无比认真,“如今,三清观己然功成,您的声名,也早己在我们这个小圈子里,如雷贯耳。我们知道,您喜好清净,不愿被凡俗之事所扰。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世上,还有太多像我们一样,身处困境,需要您点化与救赎的人。”
“所以,我们商量了一下,想共同,成立一个不对外的‘三清观护持会’。”
“由我们这些人,作为您在凡俗世界的‘防火墙’与‘过滤器’。我们会用我们所有的资源与力量,为您,隔绝掉所有不必要的纷扰。同时,我们也会为您,去寻找和引荐,那些真正身怀大德、或是真正命悬一线、值得您出手相助的‘有缘人’。”
“我们,想成为您最忠实的‘外门弟子’,为您,守护好这座道观的清净。只求,能时常,回来,聆听您的教诲,沐浴您的道法之光。”
说罢,林建民、秦教授、王金富……在场的所有人,都站起身,对着张清源,深深地,一揖到底。
张清源看着眼前这些,被他改变了命运,此刻,又发自内心地,想要来“守护”他的朋友们,心中,也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
他知道,自己,不再是孤身一人了。
他缓缓起身,稽首还礼。
“如此,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