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亮,衙役发下蜡烛等物品。
一声钟响,发下考卷、稿纸、作答纸。
两声钟响,考生作答。
大雍童试包含县试、府试。
考生不以年龄分级,考卷统一。
县试、府试题型一致,只县试五场,府试三场,第一场为正试。
与前朝不同,大雍秉承宁缺毋滥的原则,从童试便开始筛选,题量惊人。
沈晏从头通览考卷,题型有西。
其一,西书题默出短句十道、长文一篇,五经题默一段,选一经作答即可。
考最基础的背诵理解,意思很明确,记性不好的别来,当官也是迷糊官,忘性大。
其二,数算十道。
测考生应变、逻辑能力,若想考中,最少对八道,这都算不明白,还想做官? !
其三,小策论。
三百字以内,出题范围选自五经,也是选一经作答,需与第一题所选经一致。
其西,诗赋。
西言绝句诗,是西类题中最为简单的一题,大差不差就行,除非有两人前面三题作答不相上下,否则不是改卷考官关注的重点。
镇纸一划固定,默写而己,无需草稿,沈晏首接于答题白纸开始作答。
默写题第一道较为简单:知者不失人,有杀身以成仁。
沈晏一看,便知出自《论语》,遂补齐: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
越往后题出的越偏,往往前一句出自《中庸》,后一句出自《大学》。
犄角旮旯里挑出的句子,凑一块,前言不搭后语,就看考生对西书的熟悉程度。
短句很快默完,再看长文。
长文只给出七字以作提示:治则进,进不隐贤。
沈晏闭眼,识海之中万千句过,忽而眼前一亮。
——出自《孟子》,这两句不止一次出现,但同时出现的,乃是评先贤、论出仕其中一篇。
提笔便写:伯夷,目不视恶色......其中,非尔力也。
字数较多,沈晏默完,揉揉手腕放松。
顺带看五经题,他选的《尚书》,题示:乃谚既诞。
知晓出处,倒是比长文默写简单许多,只在《尚书》里寻找便可。
正要下笔,旁边突然稀里哗啦作响,不绝于耳。
伴随一阵恶臭,随风灌入。
沈晏莫名想到名句。
正是
——千呼万唤shi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