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业"的招牌赫然在目。
"妙啊!"莫学贵指着李勇取得"飞天唐代宫廷玉液酒"的名号拍案叫绝,"这名字听着就值三十两银子!"只见企划书上写着:高端线采用采用优质大米为原料,经过精心酿造和陈酿,口感醇厚,香气宜人。
转看“古坊贡酒”的中端酒规划,采用高粱为原料,口感柔和,适合有钱人日常饮用;再看"酒仙酒"的规划,红薯发酵配竹筒蒸馏,成本压到三文钱一斤,却敢叫"仙"字——李勇咂着嘴直乐:"这要是让穿越同行瞧见,非得笑掉大牙不可。"仅从这些名字,便能感受到李勇对过去还时时想念的恶趣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莫学贵却较上了真。他带着伙计们反复试验,连蒸煮红薯的火候都要分毫不差。李勇蹲在蒸馏灶前,见他连酒糟都要过三遍筛子,忽然想起现代那些较真的美食博主——这厮倒有几分匠人精神。李勇在旁观看后,认为范叔的这个侄子确实值得培养。
李勇攥着酒样在灯下转悠,忽拍案而起:"这包装若不讲究,酒香能飘出二里地也是白搭!"当即召来范叔的木匠侄孙,连夜折腾出三套方案。
高端线"飞天唐代宫廷玉液酒"的瓷瓶,愣是把景德镇老师傅唬得直咂舌——釉面得像刚剥壳的鸡蛋,瓶身飞天图必须用金粉勾边,连瓶盖都要嵌上南海珍珠母贝。外头那木盒更绝,紫檀木上浮雕着西域驼队,掀开盖子还飘出缕缕沉香味儿。
中端"古坊贡酒"走的是复古风。陶罐特意找了龙泉窑的老窑工,胎体薄得能透光,罐身"古坊贡酒"四个字请书法名家题写,末了还要用蜂蜡封口,活脱脱宋代官酒的做派。
最绝的是低端"酒仙酒"的陶缸。李勇揣着草图蹲在窑前:"要的就是这股子糙劲!"结果烧出来的土陶缸个个歪歪扭扭,倒比那些精致货更讨贩夫走卒喜欢——毕竟三文钱一碗的酒,总不能指望琉璃瓶子装不是?
"这包装..."莫学贵捧着鎏金瓷瓶爱不释手,"怕是要花去半本账册的银子..."
"蠢材!"李勇踹他屁股一脚,"见过买椟还珠的傻子么?等这盒子传到扬州,那些盐商还不得抢着来订酒?"
蒸馏器最后一滴酒液落入陶坛时,莫学贵攥着营销密卷的手直抖。李勇却晃着新酿的"飞天玉液"冷笑:"好酒也需会吆喝!"当即拍出两样杀手锏——其父留下的松江商会名帖,还有复社才子们的诗社请柬。李勇利用自己父亲留下的一点可怜人脉,顺利拿下了6月松江商会的交流活动和复社青年学子的交流活动的赞助商,通过免费品酒环节,让这些商人和文人了解高度酒,赢得了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莫学贵这边也没闲着。他带着小厮们蹲在酒楼后巷分银子:"只要让客人点咱家的'酒',卖出一瓶提一成银子!"跑堂的王二麻子当天就窜得比猴还快,拽着醉醺醺的公子哥就嚷:"爷尝尝咱新到的'古坊贡酒'!一钱银管够!"花楼的姑娘们更绝,把飞天唐代宫廷玉液酒"灌进绣花荷包,偏说是"女儿家私藏的胭脂露"。
当第一船"金山酿"驶向松江时,李勇蹲在码头想着不久就能数银子,笑出了声——这年头,酒香再浓也怕巷子深,但配上这连环计,不怕那些商贾才子不上钩!
最绝的是十里长街河畔的酒摊。跑堂的王二麻子拎着陶壶满街吆喝:"三文钱管饱!'酒仙'灌得你飘飘欲仙!"醉醺醺的壮汉趴在桌上嚷嚷:"别...别扶我...我还能再战三百回合..."醉得快醒得也快,回头客比蚂蚁还多。
五月的状元楼包厢里,小二马六揣着精美瓷瓶窜进门,满脸堆笑地往桌上一墩:"爷们尝尝鲜!咱状元楼刚到的'飞天玉液',保管比杏花村的还够劲!"话音未落,琥珀色的酒液已在白瓷盏里荡出涟漪。那帮绸缎商眼睛瞪得像铜铃,还没抿上一口,光闻着酒香就直咽口水。
丽春院的雅阁更热闹。两个花魁各执银壶,将"飞天玉液"斟进缠枝莲纹的酒杯。穿绫罗的公子哥刚端起酒盏,就听见耳边腻语:"若能一杯不倒,今儿个奴家就陪您喝到天亮~"话音未落,满屋子嫖客的筷子都敲得叮当响——这赌注可比单纯喝酒刺激多了!隔壁雅间,更是奔放,两个姑娘给客人满上一杯飞天,如果你能一杯不倒,今天本姑娘就随你......。
一个月下来,仅松江一地,酒坊快速给金山卫带来了上千两银子的收入。李勇躺在卫城大槐树下哼着跑调的《我要飞得更高》,数着白花花的银票正美呢,冷不丁一拍大腿:"糟了!现代社会赚钱最快的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