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之后,年节的最后一丝慵懒气息彻底消散。^@6?1__看D′书?>3网& ^无??错$¨内?|容¨:o书院张贴出的“院试模拟考日程表”密麻麻,从正月初八开始,几乎每周三次,直至院试前,一股无形的、迫人的压力骤然降临。
赵明远还在适应这突然的“冷清”和骤然密集的考试安排,秦思齐却已像一张被拉满的弓,瞬间将自已“绷”了起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精确到刻的备考状态。卯时正(清晨6点):天色尚未破晓,寒意刺骨。秦思齐已准时从硬板床上翻身坐起,动作利落,毫无拖沓。他用冰冷的井水快速擦洗头脸,那刺骨的寒意瞬间驱散所有残存的睡意,让头脑清明如洗。换上洗得久的衣服,他悄声推开院门,迎着凛冽的晨风开始跑步。路线固定:从小院跑到学院,而后围着学院跑,看着陆陆续续加入的学子,每天顺带监督赵明远,风雨无阻。汗水很快浸湿了内衫,热气腾腾,筋骨也在奔跑中彻底舒展开来。跑步不仅强健体魄,更是他磨砺意志的方式。辰时初(7点):准时踏入江汉学院大门。他没有立刻去课堂,而是先到书院角落那里,迎着初升的朝阳,高声诵读《四书章句集注》或前日温习的策论范文。*5*k?a_n+s¨h¢u~.^c?o^m~清朗的诵读声回荡在清晨寂静的书院,引来偶尔路过的杂役或同窗侧目。他心无旁骛,声音洪亮,字字清晰,力求将圣贤之言融入脑中。辰时三刻至午时(7:45-11:00):端坐课堂,全神贯注聆听夫子授课。他不再满足于听懂,而是力求吃透每一个义理,洞察每一个破题的关窍。一支笔在粗糙的竹纸上飞速记录,不仅记下夫子的讲解,更随时写下自已的疑问和瞬间的感悟。紧紧追随着夫子的每一句强调。课间休息的片刻,他不是在闭目回忆,就是拉着陆明会或赵明远讨论刚才的疑点。午时(11点):散学。同窗们纷纷涌向膳堂或回家。秦思齐则从书袋里拿出母亲准备的食盒,里面永远是朴素的糙米饭团、一点咸菜,偶尔会有一个水煮蛋。他寻一处安静的角落,通常是藏书楼后面的石阶,快速而沉默地吃完。食物只是为了果腹,维持下午所需的体力。饭后,他会用冷水再次洗把脸,然后拿出上午的笔记,争分夺秒地回顾、咀嚼。未时至申时(13:00-17:00):在没有考试的时候。这是一天中他最为专注、也最为“煎熬”的时段。他端坐在书院的公共书斋,摊开纸张,开始按照模拟考的要求,或者夫子布置的题目,撰写八股文章。?0÷`?0^·{小??说_t网| o°免÷费??3阅|±[读<构思、破题、承题、起讲、入手……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他刻意摒弃华丽的辞藻,追求义理的深刻和逻辑的严密。写完后,并不急于搁笔,而是反复诵读、修改,字斟句酌,直到自已觉得无法再改。接着,便是与同窗的“互批互阅”环节。他主要与陆明会、赵明远,有时也邀请张成或其他几位用功的同窗,互相交换文章。秦思齐看别人的文章时,从立意、结构、破题、用典、字句,一一审视,毫不留情地指出不足之处,但也绝不吝啬真诚的赞赏。 当别人批阅他的文章时,他则虚心聆听,认真记录每一条意见,无论赞同与否。激烈的讨论常常在这个时段爆发,关于某个典故的用法,关于某句破题的优劣,关于义理的深浅,书斋里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声。秦思齐是其中最投入、也最善辩的一个,他将每一次讨论都视为提升的契机。所有讨论中无法达成共识或深有疑虑的问题,他会清晰地记录在一个专门的“疑义录”上。(就是问题本)申时末(17:00):书院课业结束。秦思齐并不立刻离开。他会带着“疑义录”,恭敬地前往夫子们休憩的“明伦堂”外等候,或者直接去请教当日授课的夫子。他态度恭谨,问题却提得极其刁钻和深入,常常让夫子们也要凝神思索片刻才能解答。每一次解惑,都让他感觉拨云见日,对义理的理解更深一层。酉时(17:00后):踏着暮色归家。路上,他的大脑并未停歇,仍在反复咀嚼着白天的收获、未解的难题以及夫子们的点拨。回到家,简单用过母亲准备的晚饭(通常是粗米饭和青菜,或者族叔送来的鱼和肉),他立刻回到自已那间狭小却整洁的书房。戌时(19:00-21:00甚至更晚):油灯点亮。这是他梳理、沉淀、拓展和预习的时间。他将白天的笔记重新整理誊抄,将讨论的心得和夫子的解答补充进去,形成更系统的复习资料。他翻阅《破题要诀》和李文焕等人留下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