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如何配为大宋右相。”
“朕与祖母走眼矣。”
“臣,臣……”
韩缜脸色发白,一时间被赵煦驳斥得体无完肤。
“太皇太后,官家,韩缜如此作为,不堪为相,臣以为当罢免流放。”曾布抓住机会,快速谏言。
“老臣附议。”王珪附和。
林槩紧随其后。
苏颂和李清臣等人也纷纷出言,恳请罢免韩缜。
韩缜绝望,只能求助的看向高太后。
高太后暗自叹息一声,决定舍弃韩缜,毕竟赵煦的一番话实在是太重了,直接将韩缜与石敬瑭比肩,她若是强保韩缜,恐怕也会背上一个不好的名声。
因此,她在迟疑片刻后,叹息道,“神宗主政时,老身久居深宫,不曾过问朝堂之事,没想到还有此等旧事。”
“官家所言不错,此番是老身与官家走眼矣。”
“所幸今日定职,朝廷政令未出。”
“老身以为韩缜割地河东,不堪为相,官降至五品,知邕州。”
“老臣……领旨,拜别太皇太后,拜别官家。”
韩缜身子微微颤抖,但也清楚,大势已去,自己的仕途到了尽头,根本无力挣扎。
因为旧事,他与儿皇帝齐名。
今日朝会之后,他会成为所有人攻讦的对象。
他拱手行礼后,深深的看了眼赵煦后,转身出了紫宸殿。
冷静之后,韩缜才发现,赵煦虽然没怎么开口,但朝堂诸事的走向,似乎都是由赵煦在引导着。
韩缜离开,高太后满朝文武看了一圈,目光突然落在苏轼身上,而后向赵煦轻声提及,“官家,老身以为,苏卿才学兼备,人品厚重,不如就让苏卿为右相,主掌新法废置之事如何?”
“祖母所言甚是,朕也以为苏卿可以。”
赵煦心惊,他没想到高太后会提及苏轼来接替韩缜的右相之位。
但这个机会却是难得,他虽然有意将苏轼推送至枢密院,但若是苏轼能接替韩缜成为右相。
那么中书省和门下省,都会由他的人主导,对他的布局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