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旅程”进度30%,检测到多民族参与农耕交流,奖励“跨地域农具改良图谱”。】
系统的奖励来了,李阳却把图谱交给了村里的木匠张师傅。张师傅看着图谱上漠北的马拉犁、南疆的水田耙,眼睛发亮:“俺这就琢磨着改改,让犁头既能拉沙,又能耙泥,不管啥地都能用!”
夕阳西下时,李阳坐在田埂上,看着稻浪翻滚,土豆叶在风中轻摇。苏婉儿端来一碗新煮的香稻粥,里面掺了些土豆丁,软糯香甜。
“你看,”她指着远处的炊烟,“西域的人学着做咱的土豆饼,漠北的人煮起了咱的稻粥,咱也爱吃他们的荞麦面。这日子,就像这粥里的稻和薯,混在一起,才有滋味。”
李阳喝着粥,觉得这话比系统的任何提示都实在。他知道,“种子的旅程”还很长,会有新的土地等待耕耘,新的种子需要传播,但只要这田埂上的人还在,这锅里的烟火不断,这旅程就永远不会结束。
就像这稻和薯,一季又一季,在土地上相遇、生长,把他乡的滋味,酿成故乡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