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竹屑,赵三娘则赶忙扶着刘壮回房去了。
两天两夜没睡,就算是铁打的人也该熬不住了。
赵三娘给刘壮盖上了被子便想出去,却被刘壮拉住衣袖。
“陪我躺会。”刘壮平躺在床上,那双透亮的眼睛对着赵三娘一瞬都不愿意离开。
“我还有许多活。”赵三娘为难地看了看屋外。
“你陪我躺会我睡得快。”
最终赵三娘拗不过他,躺到了床的里侧。她担忧刘壮的身体熬不住,于是打定主意一声不吭,等他睡着了就出去。却没想到刘壮一躺下就精神了。
“我看你挺喜欢那个小的。”他指的是那个较小的竹篮。
赵三娘嗯了一声:“小的做的…比大的好看。”
“小的本来就是做给你的。”
赵三娘有些不敢相信,指了指自己:“我?”那么小巧精致的竹篮,如果能摆在像宝荣木匠铺那样大的店面里,应该可以卖出好几个二十文来。又怎么会是专门做给她的?
刘壮见她不信,拉过她的手捂在怀里,闭着眼睛道:“那只大的你明天拿去集市上看有没有人买。那只小的你摆咱们屋里来,给你用的,我在提手上刻了你的记号……还好当年师傅教我打猎的时候,要我勤练手上功夫,求的就是一个手快手稳,好赖现在还能用这手艺赚点钱……
他的声音渐渐小了下去,传来阵阵鼾声。却一直没有松开握着赵三娘的那只手。
不知过了多久,赵三娘终于松开他的手走出屋外。一大一小两只竹篮都摆在中堂的木桌子上,散发着浓郁的竹香。
她心里一动,想起之前刘壮说过的记号,拿起了那只小的竹篮。小竹篮的提手尾端,用重重的痕迹刻着三横。她没上过学,也没有人给她启蒙,并不认字。却知道两横短,一横长,正是一个三字。
是她的名字呀。
到了赶集这天,刘小甜哭着喊着说什么也要去赶集。一直说二哥上次跟着嫂子去了,她这次也要去。
何氏板着脸就要训她,却被赵三娘拦下了。何氏无奈极了,只得一个劲叮嘱刘小甜不要哭闹喊累,不能让哥哥嫂子抱着。又嘱咐三娘不要太着这两小的,这才让他们三个一齐坐车去了。
赵三娘这次带的东西并不多,一只竹篮,几双鞋底,一个蟹笼,都是要拿到集市上去卖的。
张和大叔是个和蔼的人,总是笑眯眯的,还格外喜欢刘壮的这两个弟妹。见他们也要坐车去赶集,特意在驴子拖着的板车上多垫了几层稻草,好让他们能坐得舒服些。
今天去赶集的,除了赵三娘她们,麻芬,丽婶和她儿子刘海外,还有卖豆腐的寡妇白玉华。
麻芬原本高高兴兴地和丽婶说着话,在看到白玉华后,马上板起了脸,又往地上吐了口唾沫。
第18章 摆摊
许是因为要去赶集,今天白玉华穿得格外亮丽。她上身穿着一件水蓝色的窄袖短衣,下身穿着杏色的长裙,还在外面配了一件有白色毛领绣着花样的短袄。
只是这衣服看着比她身量小了些,白色毛领也微微发黄,像是很多年前做的。只因主人爱惜,才保准至今。却又因身材变了样,略有些不合身。
白玉华是最后一个上车的。她并没有给张和大叔车钱,而是柔声细气地说:“还和往常一样,车钱你去我那拿豆腐就是了。”
张和大叔应了声,嘱咐她们坐好后便架着驴车往镇上赶去。
白玉华一只手扶住板车的护栏,另一只手时不时摆弄下裙摆,好叫车上几人都看到她这身好看的衣裙。她的鬓发随风飘荡,配着耳坠上的银坠和一截雪白的长颈,好看得像一幅画。
麻芬和田婶自顾自说着话,赵三娘则照常看着路边的风景,只有刘文、刘小甜两个孩子,还有刘海这个十几岁还没娶亲的小哥注意到白玉华的动作。
“他们那码头还能要人吗?”田婶不知道多少次担忧起这个问题了。
她这次带儿子刘海去镇上,都是为了让儿子也去刘阿牛在的地方扛大包。能多挣点钱攒娶媳妇的聘礼。现在是秋收的时候,他们家地不多,忙得过来。也正是由于秋收,码头上不少人回家了,正缺人,现在去才有机会能找到活。
麻芬打着包票:“我当家的在那干了两三年了,认得人。你放心保准能进去。再说你看我刘海侄儿长得这么壮实,人又老实,那些管事的最喜欢他这样的工人了。”
她顺势看了眼刘海,却发现刘海正直愣愣地看着车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