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因为婉儿大闹春景阁,被勒令一同跪在祠堂,当其时的赵氏,内心仍只考虑孩子的情绪,直到此刻,亲见这又被翻得一塌糊涂的内室,加之夫君如此推心置腹的一番话,确是让她不得不冷静下来认真审视自己在对待女儿这件事上的种种作为。.m!y.j\s,c¢h`i\n¢a^.′c`o¨m!
人就是这样,总会心存侥幸,觉着只要不去想不去看,就不存在另外一个答案,总要到最后才明白,“事实”一直在那,你没看见,只不过是“事实”本身暂时还不想走到你的面前来。
而此时的赵氏正是面临到这样一个“最后”。°ˉD优>@[品¢小t3说2?网> :免2费??o阅}?3读′
.
长久以来,无论婉儿砸了多少东西打了多少丫鬟,作为母亲,赵氏总是第一时间先想着压下消息。看上去是她这个母亲对孩子的骄纵,其实还有一层原因,却是连赵氏自己都没意识到是在回避面对的——那就是为了帮女儿躲过自己夫君和婆母的训斥。
作为婉儿的父亲,相较赵氏这个日常在家的母亲,上官杰因着总是外出忙生意上的事,难免对孩子疏于管教,只要是赵氏有心压下去的事,未能及时了解,被瞒住一时半刻也属正常。_0+7·z_w¢..c·o^m/
不过,即便之后被发现,赵氏倒也还不是十分担心,因着这人一向持重内敛,几乎未曾见过有暴跳如雷的时候,即便婉儿做得不对,他也当场指出,倒是谆谆善诱,直到那日春景阁楼下,赵氏才发现温吞如自己夫君,也是会当众吼喝女儿的。
但,相比上官杰,赵氏潜意识里真正在意的、甚至可以说是恐惧的,其实是自己的婆母。
得婆母放权,赵氏早已在人前贵为掌家主母多年。
可即便如此,就算赵氏本人也都明白一件事,但凡老太太健在一日,这座宅子里的真正最高决策者都不会是她。
多年婆媳相处,老夫人治家有目共睹,偌大宅院里,风吹草动都瞒不了她,但她又不是那种以冰冷治下的长者,恰恰相反,和煦如春却得雷霆之效,真正让人心服口服。
可正是这样一位能无时无刻在生活上予以儿孙各种细致入微关照的大长辈,却总是十分“凑巧”地错过婉儿的每一次捣乱闯祸。
算起来,老人家亲自开口批评婉儿,还是在她更小的时候,而状况频出的这两年时间里,除了这一回的春景阁,此前却是“一无所知”的状态,是连旁敲侧击试探打听都没有过。
可谁都知道,老夫人最是注重家规门风,即便面对自己的儿女,也是赏罚分明。
祠堂那场训诫,看似以“父失教”的罪名责罚了上官杰,但细想之下,这个罪名最终指向的,其实是“子忤逆”。
“忤逆”二字,意味着不孝、狂悖、凶顽,甚至违背人伦。此等罪名,落在一个七岁的娃娃头上,实在远超寻常训诫的范畴,用这样的说辞,究竟是把婉儿的过错看得多重,抑或,已经在预设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