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出面容易引起非议,刘芜当下毫不犹豫的选择自行处理此事。
提到仁慈,仁义。
“死者为大。活着的人总得给人活下去的理由。我爹仁慈,从不要求跟过他的女人在他死后都得守着他,那样有悖人性的事,诸位也别站着说话不嫌腰痛,要求别人从不要求自己。你们不把女子当人,我身为女子,知她们之苦,无意让她们一辈子困在汉宫中,蹉跎一生。”刘芜把话挑起,提及人性二字,在场的人都明白得很,所谓性,食色,性也。
把一群女人硬留在宫里,时间短也就罢了,时间一长一准是要出大事的。
刘芜把人放出去,给她们选择的机会,不知让多少人为之而喜。
吕雉由此也受到启发,不仅是刘邦的妃嫔,宫中的宫女不少,到一定年纪的不如放出去,宫里的主子才几个,用不着那么多的人伺候,还不如把人放出去,省了开支不说,也能让那些在宫中待久而不甘愿的人去过她们想过的日子。
这样的一番操作,自是引得宫人们感激涕零,道太后仁慈。
刘芜是说,吕雉在不知不觉中己然懂得如何为自己谋划准备。
随着宫中放出宫妃和宫女的事操办起来,吕雉本就忙于国事,刘芜相对清闲,这个事她得干。她干,她还把刘恒带上。
自有臣子相谏,以为这放宫女的事不应该让刘恒来参与的。
刘芜不以为然的道:“天下的百姓除了男人就是女人。放宫女出宫的事怎么皇帝就不能参与了?皇帝眼中的大事无非是匈奴进犯,国家的赋税,于个人而言,宫女们得以被放出去,那对她们是一生的大事。陛下下达的诏令,他为何不能参与,过来瞧上一眼?”
臣子想说那都是小事。
“治国安天下无小事。吃穿住行,都是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然如果这些小事解决不好,百姓吃不上,穿不上衣,住不上房,却是一定会闹的。故,诸位,你们确定皇帝不需要参与了解这些小事?”刘芜何许人也,能让人忽悠住刘恒?
在刘恒三观形成的时间里,刘芜的目标只有一个,尽可能的让他明白百姓的事无小事。
“这些宫人其中有很多都是秦宫留下的,不知在宫中活了多少年,出不去的宫门,看不到的希望。作为皇帝,不能让人看不到希望,因为如果失去希望,他们就会奋起反抗,纵然以命相搏,他们也一定会为自己争一个未来。”刘芜一边领着刘恒登记宫女的姓名籍贯,一边和刘恒小声的论起。
刘恒领悟性极高的道:“如陈胜吴广他们在大泽乡起义。”
“对。”刘芜赞许的点头,正是那么一个道理呢。
刘芜露出笑容。想了想问:“陛下对秦亡有何想法?”
啊?突然那么考人吗?
好像有点过分吧。
刘恒控诉的眼神落在刘芜的身上。
刘芜耸肩不以为然的道:“就随便考一考,你要是能说出来最好,说不出来我又不怪你。问你问题是让你去思考,由秦而度于大汉,看看你知不知道治理天下的根本。”
听得刘恒啊,看了看自己的小身板道:“我才十岁。”
“我跟你那么大的时候都己经跟阿爹打天下了。”刘芜在此时接过话。
刘恒一滞,对呢,一个事实摆在眼前,由不得刘恒去否认的。
“土崩瓦解。无军功后,大秦无上升之渠道,令无数人看不到希望。加之六国贵族都不愤于秦亡于六国,不,不仅是六国贵族,是六国的子民都不满于秦。”刘恒尝试将自己的理解道来,也不知对与不对。
收到刘芜赞许的眼神,“土崩瓦解,说得一点都没有错。正是那样的道理。大秦强盛几百年,无先例的情况秦始皇己然做是很好了,后继无人,以令大秦最后土崩瓦解,无可奈何。咱们能得到的教训是对待那些世家贵族,敬要敬着,却也要让他们知道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
“当然,得让天下的人看到希望。你年纪不小了,可是为君之道得学,想过召天下良师,为你寻一条治国安天下之道吗?当年的秦孝公以一纸求贤令而得一个商鞅,那样一份求贤令称得上五百年一卷雄文,得商鞅一个五百年一位雄才,你不想试试。”
刘恒啊的张大嘴,求贤令吗?
“我写?”重点在于那样一份求贤令谁来写?刘恒读出刘芜的意思那就是要让他来写。
他确定能写吗?
“又不是没有学过。你既然求才,理当你来写。否则陛下让人代笔,岂不是显得过于敷衍,求贤如此不诚心,是会让人不满的。有心无心的人,能够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