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一人因东海郡的事说多半个字。
吕雉和刘恒得知刘芜在淮阴遇险的事,都有些心急,好在无事。
至于东海郡的官吏敢杀刘芜,就凭这一点,就应该把东海郡的官员清理。
刘芜杀了一片人,刘恒更注意到平日口若悬河,总说刘芜这个不对,那个不好的人,此时都安静了。于此时刘芜的信也送回。
事情的经过刘芜说得一清二楚,尤其点出,坏了规矩的是世家和贵族,他们各家都很清楚。
刘芜捏着他们的错处,正好杀一儆百,必令世家和贵族们明白,规矩存在是为保护他们。大汉的统治者们守着规矩不轻易动他们,不是怕他们,而是有意容他们。
大汉的善意世家和贵族们不可能一无所觉,偏由此让他们认为大汉好欺负?
敢当大汉好欺负,大汉得让他们见识见识大汉是不是好欺负。
东海之事从发生到结束不过两日。
东海郡内的世家和贵族,凡是参与谋害刘芜的,尽亡。
活下来的世家,颤着声进长安把刘芜在东海郡干的事一五一十的道来,叫各家听得胆颤心惊。
整个东海郡,自刘芜遇刺开始,一夜之间尽在刘芜的掌控之下。
军中的将士都听从刘芜的调遣,想要调动军队保命的人,不好意思,不可能。
这一刻世家和贵族才意识,刘芜掌天下兵马,天下兵马无敢不从并非一句空话,而是一个事实!
小小一个东海郡,世家贵族不应该为了东海郡而慌了神。
不,是由东海郡让他们不得不想到一个事实,长安内的兵马。
那可是刘芜手把手领导的,如果有人敢在长安有所异动,那会如何?
可以说,东海郡的事让世家和贵族都真正见识到刘芜对大汉的控制力。
与之而来就有人给刘恒上眼药了。
刘芜说调兵就调兵,这要是想逼宫,难道不能?
谁料,刘恒闻言道:“当年先帝是有意将帝位传给阿姐的。”
此消息一经传出去,多少人傻了眼。
与之而来是怒骂,刘邦疯了吗?他怎么能够想把皇位传给刘芜!
想怎么了?
刘邦:我就想你们怎么的?
不能怎么的。
然,重点在于怎么会是刘恒上位?
刘恒很好心的为他们解惑,因为刘芜不想要那么一个皇位。
所以,一个不想要皇位的人,为何要起兵造他的反?
所谓的控制天下兵马,若非刘芜控制住了天下的兵马,敢问他能稳稳的当这个皇帝?
他占尽便宜,且得到刘芜的庇护,一个两个一天天屁事不敢,只想挑拨离间?
敢在刘恒面前胡说八道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刘恒把人的官捋了。
得了,这下都明白了,他们的小皇帝不蠢。
一个个安的何种心思,他一眼瞧得分明。不上当啊不上当啊,趁早死了这份心吧。
刘恒的反应让吕雉也是松一口气。
同时吕雉也得问问刘恒,刘邦有意传位给刘芜的事谁告诉他的?
“爹跟我说过。还再三叮嘱我,阿姐有本事有能耐,她的志向是让大汉好,让我们一家子都能好。绝无心乱大汉。”刘恒想起刘邦同他细细说过的那些事,也跟吕雉道来。
“阿姐不想当皇帝,她认为责任重大。而辅佐我,等我以后可以担起天下了,阿姐就可以什么都不用管,拍拍屁股走人。”刘恒还想起刘芜说过的话。
吕雉笑了,刘芜会拼尽全力的强大,因为刘邦,因为这个乱世。
想在乱世里活下来,又是早早就知道刘邦会成为天下之主,明了刘邦的敌人之强大,刘邦对上敌人都免不了吃亏,刘芜便不指望刘邦护着她。
可是,如果天下太平了,朝堂安宁,百姓安居,刘芜就可以轻松些的过日子了。
当皇帝想轻松的过日子可能吗?
如果刘芜不是非当皇帝不可,她不想当。
只要有一个不错的选择,刘芜都是不愿意登上皇帝位的。
大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刘芜如果以女子之身登基为帝,会给了人话头,刘芜但凡想坐稳皇帝位,定要大开杀戒,这就落人于柄,会引起更多人的不满。
如此一来就是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看,刘恒登位,刘芜辅政,不就免了那份屠杀。也让大汉得到更多休养生息的时间。
怎么想怎么看,这事都是更利于人的。
刘恒笑着道:“阿爹说,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