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都粗重起来。作为一个铁匠,他深知这“铁水”意味着什么!那是质的飞跃!是无数同行梦寐以求的境界!鲁老匠也倒吸一口凉气,浑浊的老眼死死盯着刘辩,第一次觉得这个年轻人嘴里吐出的“奇技淫巧”,似乎蕴含着某种他无法理解、却又惊心动魄的力量。?¤÷2?e/8$e=看£;书o=网+× 1追D?×最.±新|章2?节¨
“然此炉建造,难点有三!”刘辩没有沉浸于描绘远景,立刻切入现实的困难,“其一,炉体本身需耐高温而不裂不垮!这便需要耐火之材!”他指向那些青灰色石头和粘土、河沙、贝壳粉的混合物,“赵石,鲁老丈,此乃秘研第一要务!需反复试验,将这些材料按不同比例混合、加水捣熟、阴干、再入小窑煅烧,测试其耐火程度!找出最佳配方,用来砌筑炉膛内壁!此事繁琐枯燥,却乃根基,马虎不得!”
赵石和鲁老匠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和挑战欲。赵石重重抱拳:“先生放心!俺和鲁老丈,定把这‘耐火泥’给您试出来!”
“其二,鼓风之力!”刘辩拿起一根粗竹管,“寻常皮橐(风箱)气力不足。我需要更大的风箱,更强的风力!鲁老丈,此事需您老出手,设计一个更大、更省力、出风更强的鼓风之器!结构图纸我已大致画出,但其中关节,还需您这老匠人把关!”
鲁老匠接过刘辩递来的粗糙图纸,看着上面复杂的杠杆和风道结构,眉头紧锁,但眼中也燃起了久违的钻研之火。“这…倒是新奇…容老夫仔细琢磨!”
“其三,燃料!”刘辩拿起一块普通的木炭,“木炭虽好,但火力不够猛,不够持久。我们需要更好的燃料!徐文!”
“先生!”徐文立刻上前。
“我需要你记录下所有试验过程!包括每次耐火泥的配方比例、煅烧温度(用目测和经验判断)、煅烧后的状态(是否开裂、强度如何)、鼓风器的尺寸改动、效果评估!还有,”刘辩指着旁边一堆特意挑选出来的、质地密实的上好木料,“同时试验‘闷烧’之法!将这些木料隔绝空气,在土窑中缓慢燃烧,制成‘焦炭’!记录闷烧的时间、温度、最终焦炭的硬度和燃烧效果!所有数据,务必详实无误!”
“是!学生明白!”徐文郑重点头,立刻在木板上刻下“秘研录·甲字卷·耐火篇”的字样,开始记录当前的材料配比。
“李老,”刘辩转向李郎中,“烦请您准备一些清热降火、消炎生肌的草药,碾成细末备用。还有,若闻到异常气味,尤其是刺鼻的烟气,务必提醒大家掩住口鼻,必要时立刻撤出!”
“老朽省得!”李郎中郑重应下。
秘研工坊的灯火,在芦苇丛的掩映下,开始了第一次彻夜不熄的燃烧。
接下来的日子,这片隐秘之地成了真正的“试错场”。
赵石和鲁老匠仿佛回到了学徒时代,整天灰头土脸,和泥巴石头打交道。他们将不同比例的粘土、河沙、碾碎的耐火石粉、贝壳粉混合,加水反复捶打揉捏,制成一块块泥坯,小心翼翼地阴干。然后,在旁边临时挖的小土窑里,用柴火小心翼翼地煅烧。每一次开窑,都伴随着紧张和失望。
“又裂了!”
“这个太软了,一碰就碎!”
“这个倒是没裂,但颜色发红,怕是扛不住高温…”
记录板上的配方编号不断增加,失败的泥坯堆成了小山。
“鲁老丈,您看这贝壳粉是不是加多了?烧出来一股怪味。”赵石捏着一块烧得发白的泥块。
“嗯…试试减少贝壳粉,多加些石粉?那青石头看着硬实…”鲁老匠捻着烧裂的泥块碎片,陷入沉思。两人争论着,试验着,失败的阴影下,一种基于实践的共同语言悄然建立。
另一边,鲁老匠对着鼓风器的图纸和一堆木料,眉头拧成了疙瘩。他尝试着制作放大版的皮橐,却发现费力且效率提升有限。刘辩图纸上那个复杂的“活塞式”结构,让他百思不得其解。他尝试用竹管和木片制作模型,却总是漏气。老人倔强的脾气上来了,饭都顾不上吃,蹲在地上反复拆装琢磨。
徐文则一丝不苟地履行着“书记官”的职责。他详细记录着每一次试验的日期、材料配比、操作人、煅烧时长、观察到的现象(火焰颜色、烟雾、泥坯变化)、最终结果(开裂\/完好\/强度评价)。他用自己掌握的算筹知识,尝试从一堆失败的数据中寻找可能的规律。枯燥的记录工作,在他眼中却充满了探寻未知的乐趣。
李郎中则成了最忙碌的“消防员”和“卫生员”。一次试验新配方时,煅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刺鼻的黄绿色烟雾,熏得赵石眼泪直流,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