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陷入沉默,他不是那不谙世事的孩童,刘恒的见识和他所学到的知识都在不断的提醒着他,秦始皇那样做虽然是专制霸道,却是利于万世的事。
“是,却也当为。始皇之功在于万世。”刘恒由衷的道出这一句,他可是听着各种史书故事长大的人,自知何所谓优,何所谓劣。
刘芜乐了,乐得冲刘恒道:“所以,凡事得看利。利于一时和利于万世,自然是不一样的。我们阿恒懂得考虑一个帝王的远见,很好。”
又被夸了,这回刘恒听着夸赞有些不太好意思,“都是阿姐教过的,我,我只是记住了。”
刘芜道:“记住了也很厉害。我教过人的话不少,不代表他们记得住,还能用得上。陛下十分厉害。要一首这样厉害下去,等到以后就是我向陛下请教了。”
这,刘恒马上道:“阿姐莫再夸我了,我知道的,阿姐如今也依然在学习,学以致用。”
刘芜己然很厉害了,就算如此也一首都在学习,如此态度,刘恒自叹不如,也更是以刘芜为榜样。刘芜听出来了,冲刘恒道:“当如此,否则我将来怎么还能教你。”
对啊,如何来教的刘恒呢。
刘恒笑了,又想起一桩事,“阿姐,有人上书让娘封赏吕氏,就是外祖母和舅舅们。娘不愿意。”
瞥过刘恒一眼,刘芜苦口婆心道:“怎么是不愿意?分明是我们娘谨守咱们爹说过,无功不赏的原则。吕家的功早些年就己经赏下了,怎么还提赏呢。”
啊?刘恒听明白了,刘芜也不认为应该要给谁赏。
不,不仅是认为不应该赏,而且还特意提及刘邦早说过的规矩,无功不赏。
“你以后也要如此行事,不可因私而废公。”刘芜叮嘱一句。吕雉成了太后,临朝称制,落在外人的眼里吕家自该也跟着水涨船高。
想想史书上吕家的一个个蠢货,吕雉为他们准备好的后路,他们愣是自己作死,虎符都让人给拿了。那么蠢的人还是在家待着,别出门,省得出来祸害人。
刘芜不同意吕家的人过多的出现在朝堂之上,毕竟眼下的情况大汉江山都不稳,自己给自己弄出几个炸药放在身边,那不纯纯的找死吗?
吕雉无意,刘芜也无意。
因此,吕家都安静的待着吧。
“用人不能唯亲,把一群蠢货提拔上来,最后吃大亏的可以是自己,你别顾着所谓的亲情最后把自己坑了。朝堂上的人都不是好相与的,到时候你要为了几个蠢货跟朝臣相争吗?”刘芜就得问问刘恒,他是不是心里早有主意?
如果他自己不嫌麻烦,非要把人弄出来用,有事也愿意担起来,刘芜是无所谓的。
刘恒连忙拒绝的道:“阿姐,我如今都要你和娘的庇护。”
他一个需要人照顾保护的人,把不该揽的事揽到身上,他又不傻。
刘芜应一声,随之问:“你是怎么知道这回事的?我都不知道。”
刘恒指了身边的人道:“他告诉我的。”
那一个小内侍在刘恒指出的时候吓得急忙跪下。
跪就跪吧,刘芜看在眼里,视线落在刘恒的身上问:“你要继续留吗?”
问得刘恒一愣,“不留吗?”
姐弟对视一眼,刘芜道:“你想留就继续留,不想留就不留。”
决定权在刘恒的身上。刘恒应一声,刘芜不再提。
而那一个内侍在刘恒身边留着,这一留,倒是伺候了刘恒一辈子。
朝堂上的事其实都是有秩可循,因而除了在刘邦驾崩之际,朝臣们有些无措,不确定眼下的情况,他们到底如何才好。
等接受吕雉的临朝称制,代理朝政,大臣像以前一样的各司其职,诸事也就再次步入正轨。
吕雉提及改汉法一事,最终下诏令除三族罪,妖言令。减刑,颁布赎罪法。制定戍卒岁更的制度。除挟书律。
不久又诏令郡县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以免除徭役为优惠措施,来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又减田租,复十五税一,大力发展农业。
这些政策诏令一提出,刘芜感慨的同刘恒道:“陛下,我们有福气呢。大汉也有福气。”
以民为本,宽刑以待人,吕雉这一波收拢人心真是用得妙。刘恒听着刘芜夸起吕雉,心下也高兴。
既然吕雉稳得住人,刘芜慢慢的也闲了下来,主要的心思就放在发展农业上。
刘恒记得刘芜提过的有时间带他去看看百姓耕种。
说过的话不能不作数,刘恒缠上刘芜。
刘芜和吕雉提一句道